第30章 泰晤士報的專訪(2 / 2)

張東城也友好地向兩位記者點頭致意,同時對阿達曼的安排讚賞不已。

很快便安靜地打發走了其它媒體,同時接下英國算是極具影響力,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都

發揮著巨大影響的泰晤士報的專訪。

這阿達曼沒想到還真是個當經紀人的料。

在英國,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泰晤士報一直都被認為是英國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

“謝謝您,能夠得到泰晤士報的專訪是每個電影人的夢想!很高興我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張東城笑了,給丹尼斯的報紙也戴上一頂高帽。

花花轎子人抬人,張東城深知這一點。

“哈哈,那麼我們便開始吧?好嗎?”丹尼斯和巴奈特明顯很受用,臉上也露出笑容,態度上更是友好了不少。

張東城抖擻精神,點頭同意,開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專訪。

“請問史密斯先生,在這次電影節上大獲成功,無數人為之瘋狂的《調音師》,是您在什麼情況下想到的呢?”丹尼斯很快正色道,而他的同事巴奈特沒有說話,隻是拿著錄音器材對準張東城,全神慣注。

“哦,那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念頭,我試圖找到藏在麵具下真實的自己。在英國,我需要假裝懦弱,麵對挑釁要忍氣吞聲,我有些忘了我自己原來的樣子,我害怕這樣到死。所以,我在一次彈琴時,想到了這個故事。”張東城早有準備,侃侃而談。

“《調音師》如您所說,是一個沉醉於隱藏自己本性,卻得不到最後答案的電影。那麼這是不是說,您的電影結局,是調音師已經死了?”丹尼斯敏銳地理解到張東城背後的話,問道。

“這不一定,因為命運在每個人的手上,或許某一個念頭,便定好了最後的結局。我希望電影帶給人們思考,給他們簡單觀賞電影之後一些還能夠回味,還能夠咀嚼的東西。”張東城聳聳肩,他才不會傻呼呼地揭曉答案,開放式的結局才是最好的。

“能詳細說說您這部電影的拍攝,以及你的想法嗎?”

“《調音師》的情節由一係列插入閃回的鏡頭所組成。電影以影片結尾作為開頭,超現實主義的噩夢般場景一開始便能捕獲觀眾的好奇心。每一個鏡頭都由一段閃回引導向下一個鏡頭,直至女舞者出場。影片在這美輪美奐、扣人心弦的一幕中達到高潮,隨後又跌入穀底,最後一幕又在影片開頭的噩夢般場景中終止。”

“一個流暢的故事構架,其整體統一的影像是必不可少的。”張東城總結性地說著,又習慣性地打了個響指。

“哦,您說的非常好,能說說這部電影是在哪裏拍攝的嗎?”

“嗬嗬,這部電影是在我叔叔家的鄰居家裏拍攝的,希望沒有把她們的家搞得太髒。”張東城先是開了個玩笑,然後正色道:“由於影片情節主要發生在室內,我選擇了一部分的攝像機來近距離的拍攝角色,以便更敏銳地捕捉到他們情感的變化。同時形成反差的是,大部分場景由廣角鏡頭構成,它們將再次推開幕簾。”

“另外我還使用了外景深度結構,巧妙地將觀眾放到偷窺者的視角。這樣的計倆以促使他們想知道的更多。一旦觀眾意識到精神上的這種貪欲,他便成了窺視者的同謀,變得與主角一樣的騷動不安。這種視覺原理的前一部分在開場的鏡頭中被呈現,它將逐步的揭示調音師的處境——來自死亡的威脅,並立即激起觀眾對於主角身份以及動機的好奇心。”

“哦,說到偷窺者,能說說那段近乎裸體的舞蹈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