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孔子的大同世界(1 / 2)

與人相交,當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以誌相交?一位真正的君子,會懂得人與人之間,必定會有所“同”,也會有所“異”;人生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彼此差異萬千,都是在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君子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有一種智慧,會發掘和放大彼此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同時也坦然接受表麵上的“差異”。可以在“同”和“異”之間選取最佳的平衡點,從而最大程度地“求同存異”。

在現實生活中呢,就會首先了解自己所要融入的團隊,是否誌同道合,是否理想相近。一旦進入,就會將所有集體裏的、團隊裏的集體利益和團隊理想,當作是榮辱與共的大海。而同時呢,將每一個個體成員的利益看成是“船”。自己的思路非常清晰,隻有當水越來越多,水麵越來越加廣闊的時候,自然水漲船高,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

所以,君子所孜孜以求的 ,永遠都是內在的、本質上的“一團和氣”,是“以誌相交”。

小人,以利相交?小人的特點就非常明顯:隻要自己的“小船”,不要“水”,不懂得船離開了水會寸步難行,也就自然談不上“水漲船高”的智慧。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小人一切行為處事的出發點,均是以“小我”為軸心,均是是自己的一己之私,其他的都可以變得次要。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小人同而不和”的實例非常普遍的。比如當前越來越多的子女們,由於長期地被父母寵愛和溺愛,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把“啃老”和“靠老”當成了天經地義。根本不會懂得在一個家庭裏,“家”的全體才是“水”,父母才是“中心”,自己隻是行在水上的“小船”;自然就不知道父母和前輩的艱辛,不懂得感恩與回饋,更不懂得“水漲船高”的智慧。

所以,我們就會經常看到:許許多多的子女,平時相處時不會顯現出來,而一旦麵臨家產、遺產或財產的時候,會六親不認,甚至會兄弟相爭、大打出手。而上升到國家和民族的層麵上時,就總會有一小部分人,也會為了一己之私,可以不要祖先、不要祖國。我們會發現,上述的這些“小人”之性,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平時為了吃你的、喝你的、賺你的,可以天天生活和相處在一起。但是,一旦觸及到自己大私大利的時候,就會“有奶就是娘”,甚至會背叛親情、背叛祖國、背叛自己的民族,我們眾所周知的“台獨”、“港獨”就是如此。

這個時候我們看看,小人所念念不忘的總是“小我私利”。表麵上呢,會暫時地會保持和氣,而骨子裏呢,實則是“以利相交”,大事來臨之時一定會內耗拆台。

與世相謀,當天下大同?“天下大同”的思想出處?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是《禮記-禮運》篇中的一段,就是在這裏,孔子提到了他著名的“天下大同”的理想:老人們都可以頤養天年,善始善終;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職業事業,都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孩子們都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喪偶者、守寡者、殘疾人等,也都能得以善加撫恤,安穩地生活。我們芸芸眾生之間,人們都可以相互關愛,相互照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男人女人,都知道各擅其長,各司其職;所有的社會財富都“不必全部藏於己”,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分享給社會,分享給他人;一旦有人囤積,或有人浪費,將會引以為恥。

家庭、集體和團隊中,誰要是懶惰懈怠,不願意付出,都會招致大家的厭惡;個人的所有付出和奉獻,也都是“不必全部為己”;一旦全部占為己有,也會招致大家的恥笑。最終的理想情況,就是人與人之間,不須相互提防、沒有相互算計、不必心存芥蒂,人們之間都是高度互信;社會上,更不會有盜賊和犯罪,家家都可以夜不閉戶。而凡此種種的,人與人之間的“一團和氣”,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天下大同”。

《易經》:為什麼要大同?我們說:理想畢竟是理想,理想能夠實現,才最有意義,才是現實的智慧;孔子的“天下大同”理念,在今天的人們心目中,尤其在很多年輕人的心目中,會顯得迂腐和過時,仿佛和自己毫不相幹,和“烏托邦”一樣的可望而不可及!那麼孔子真的是腦子進水了嗎?作為最偉大的一代聖人,難道孔子僅僅拋給我們一塊大餅,讓我們“畫餅充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