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 章 炎帝之治(上)(1 / 3)

位列三皇五帝之首,炎帝他憑啥?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中華民族兒女會在湖南會同縣的連山、湖北的隨州、湖南株洲、山西高平、陝西寶雞等地,舉辦隆重的祭祀炎帝大典,這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從古代一直沿襲至今。

祭祀大典旨在告訴中華民族兒女記住神農炎帝的誕辰,記住我們的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同時祭祀大典更在於讓中華兒女記住炎帝精神,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三皇五帝”中,三皇之首就是炎帝,炎帝也被稱為神農,千百年來,炎帝一直被華夏民族歌頌和讚譽,成為了華夏民族的驕傲和自豪。炎帝到底做過什麼?又是憑什麼被中華兒女推上了始祖的寶座?

上古時期,部落是社會的組成形式,炎帝出生在一個叫薑的部落,傳說,炎帝長著牛的頭人的身子,炎帝從小就是一個心懷慈悲的人,看著部落裏的人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時不時因為生病去世,他就在心底暗暗發誓,要想辦法解決這些困難。

炎帝長大後,憑借著聰明過人、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品質贏得了部落一致的推舉,成為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首領後,炎帝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兢兢業業的帶領部落人民努力奮鬥。

1,炎帝的第一個功績,炎帝發明五穀

炎帝時候,雖然部落裏的人很團結,但部落裏的人居無定所,主要靠打魚和狩獵為生,人們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尤其是到了冬天,萬物枯萎,白雪皚皚的大地很難找到可以入口的東西,許多動物也藏在洞穴裏,找不到食物,打不到獵物,部落裏的人們生存變得艱難起來,年長的人將食物留給年輕的人。

看著饑腸轆轆的族人,炎帝內心深處特別煎熬,缺少食物不光是炎帝部落麵臨的問題,是當時所有部落都頭疼的事情。

炎帝從小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勤於動腦的人,他一直苦苦思索,怎樣獲得更多的食物,讓部落的人免於饑餓之苦,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田野裏發現小鳥啄食一種草籽,這種草籽接的多,他突發奇想的摘了一些草籽扔進嘴裏嚼了嚼,他發現草籽還挺香的,於是就采集了很多的草籽拿回部落裏分給部落裏的人品嚐,大家發現這種草籽不僅好吃,還飽腹。

得到族人的肯定後,炎帝就號召族人搜集草籽,並儲存起來,等到冬天沒有食物的時候,再拿出來充饑,部落裏的人四處搜集草籽,炎帝發現草籽雖然接的多,但分布的地方太廣,收集起來非常費時間,他苦思冥想後,終於想出將這些草籽種在一個集中的地方,來年的時候好收集。

炎帝的提議,受到了部落人的讚同,於是第二年,炎帝帶領著族人,找到一塊適宜種植草籽的土地,將搜集到的草籽種植了下去,炎帝費盡心思帶領著族人侍弄著這塊地,夏天澆水捉蟲,秋天驅趕小鳥,終於到了收獲的時候,炎帝帶領著大家收獲了許多草籽,這一年的冬天,部落裏的人再也不必為餓肚子擔心了。

順著這個思路,炎帝安排好第三年的種植計劃後,他四處遊曆,又找到了一些適宜人們吃的草籽,他將草籽帶回部落後,種植下去,經過仔細挑選後,選出了五種既好吃,產量高,還好種的種籽,他將這五種種籽分別命名為:稻、黍、稷、麥、菽。這就是炎帝發明五穀的事跡。解決了自己部落溫飽的問題後,炎帝將種籽無私份分享給其他、部落,並附帶種植方法。炎帝發明五穀,成為了我國從遊獵文明跨向農耕文明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