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五帝之帝堯(中)(1 / 2)

訪納賢能,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堯戰國時莊周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

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麵向北施禮求教。

獲得許由《莊子》中記載: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日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穀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

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後稱講道台。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後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後稱蒲子國,後來這裏稱蒲子縣,今稱蒲縣。

清人留詩中有“蒲穀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衣子的故事。《莊子》中記述,堯問許由:“齧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讓王倪邀請他。”許由說:“不好啊!那對天下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齧缺的為人,聰明機智,反應敏捷,天分過人,而你要因他這些人事上的長處讓他接受實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錯了。他明於禁止過失,卻不知過失產生的原因。

讓他做天子,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拋棄天然;他就要以己意為標準去分別事物,就要像火燒火燎一樣地去求知;就要埋頭於事物之中,處處幹涉事物,就要忙 忙碌碌應接四方,想方設法滿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計去改變萬物,弄得它們不能安寧。怎麼能夠讓他做天子呢?雖然他的行為可以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僅能做個諸侯國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

治理,是產生動亂的由頭,是臣子的災難,是君主的禍害。”許由對他的老師是了解得很透徹的,經過許由的勸阻,堯也就自然不說這回事了。

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

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齧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裏去?他說:“為逃避帝堯”。齧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堯隻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也可害天下。隻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

過了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占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托於先生,天下必然太平。”

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裏築巢,也不過占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裏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