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五帝之帝舜(中)(1 / 2)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舜的家庭故事在戰國時代非常流行,曾經一度隻模糊說到“父頑、母嚚、象傲”,到了《孟子》裏,就生出許多曆曆在目的具體事跡來,它們大多出自“齊東野人之語”,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堯舜傳說の構成》一文裏就認為,這些故事中含有大量齊魯民間傳說的成分。

再加上娥皇女英二妃事跡,也憑空添加了許多婦道故事。曆代的《孝子傳》和《列女傳》,大多以舜和二妃分居其首,便是這個道理其實後來民間文學對此的發揮還更多,從漢代畫像石到敦煌變文《舜子變》再到後世的地方傳說、說唱戲曲等,關於舜的孝道故事有了更充分的延展;而舜的二妃故事更不局限於婦道說教,逐漸發展成哀感頑豔的淒美愛情。虞舜神話是典型的上古英雄神話。

著名神話專家袁珂先生認為,虞舜神話的本來麵目,是作為獵人的虞舜與肆虐於北方地區的野象鬥爭的故事:“舜稱‘虞舜’,‘虞’字的涵義,當是《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的‘虞’,是獵夫的意思,而非一般人所謂的朝代名或地名。舜的弟弟象也隻是動物象,而非名叫‘象’的人。

虞舜這個生長在叢莽中的勇敢的獵人,在和野象的鬥爭中,由於野象的凶悍和狡譎,幾番險遭它的毒手。後來靠了天女的幫助,才終於戰勝和馴服了野象,使它開始在農業上為人類服役。而獵人舜也在人民的擁戴下成了他們的領袖。

根據一些舜的神話的片斷推想,古神話的本貌或許就是這樣。”現存古代典籍中記載虞舜神話內容的,主要有《尚書》、《孟子》、《山海經》、《楚辭·天問》、《史記》、《列女傳》、《論衡》等。從這些典籍的記載中,可以大致勾勒出虞舜神話的主要內容。

舜帝陵廟遺址舜生在平陽西南數百裏一個小小村落的農家中,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他眼內瞳子都有兩個,他的掌心紋路象個“褒”字,他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麵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龍顏麵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種花卉,他的號就叫華,排行老二,就叫仲華(與“中華”諧音)。

可惜不久他母親去世,他後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後,就更沒有好日子過了。舜在家中常隻能看著後母所生的三個兒女喝飽吃足,他隻能枵腹而寢。然而不管後母如何待他,他總是笑臉相迎、謙謙如也。

有一年冬天,氣候大寒,舜身上還隻穿兩件單衣,瑟縮不堪,鄰裏秦老漢實在看不過去,出麵幹涉,並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讀書,但家中卻堅持要舜放牛,好在教書先生善良,在秦老漢的幫助下,舜一邊放牛一邊學習,他從先生那裏知道:一個人雖有聰明睿智之質,經天緯地之才,仁聖忠和之德,但是“學問”二字終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學問,必須讀,要能讀書,必先識字。他也悟出為人要誠實,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

這年過了殘冬,舜已經十六歲了,生得高大,儼如成人,從此開始艱辛的耕作,後母規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須勞作,連中餐也不準回去吃,有人問他,他答道:“農家以節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漸漸得到當地人的敬重和稱譽,但舜卻無緣無故被三次逐出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