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世所無,雕龍刻鳳巧鑿塗。移來蓬萊三仙島,鎖擒龍蛟入玉壺。禹伯成就千秋業,氤氳瑞氣滿陵都。位於舜源峰附近的紫霞洞內的奇觀頗有來曆,千百年來流傳著禹王斬蛟龍的故事。相傳舜帝死後,他的兩個妃子千裏尋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後有個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樣。
二妃死後,她們的侍女捧著石匣回京交給了禹王。禹王打開石匣,拿出裏麵的遺書,上寫著,三十年前,禹鑿龍門之時,有一條蛟龍東逃,潛入天湖池清水岩中,這條龍角尖直立,角上長有綠毛。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大禹看完遺書,義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大力神應龍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龍就是不出洞。
大禹急令用火燒。於是,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燒死了老蛟龍。青石岩也燒成了紫紅色,在陽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激戰過後,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誰知繩子解不開了,那天河、北鬥、遊龍、獅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鬥、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觀,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龍口裏傾瀉出天河泉水。據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
那蛟龍死後,皮肉化成了肥土,腸子掉到紫霞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變成了一條陰河,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裏的天河水,人稱為“九曲黃河”。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吹進洞底,滾進九曲黃河之中,被河水浸蝕打磨,變成了潔白晶瑩、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燈籠一照,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故謂之為楊梅石。
《史記》記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注釋:虞舜,名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
後世紀念,廟宇《水經注》引《晉太康三年地記》:“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雲:“舜與諸侯會事訖,因相娛(古通虞)樂,故曰上虞。”《辭源》亦記載:“上虞今縣名,地名虞賓,舜避丹朱於此。”還有一種說法,是舜的後代封於上虞。
《路史》雲:“舜之支庶或食上虞。”《越中雜識》記載:“虞舜子庶封於餘姚,又封於上虞,以虞稱國,故曰上虞。”(明·萬曆縣誌)稱:舜述之在上虞者遺跡之多,意者南巡時或駐蹕之故地涉方後,或為子庶之封邑,民感其恩,子孫思表其德。在唐以前,上虞由舜的子孫建立家廟,對舜祭祀。
到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百官裏人集資,在百官上街堰頭附近建起了舜帝廟。到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和民國10年(公元1921年)又多次重修。使舜帝廟成為氣勢壯觀,建築雄偉的名刹。曾被稱為浙江兩祀之一。浙江兩麵大祀:一曰禹廟在紹興;一曰舜廟在上虞。
舜帝廟寬約23公尺,為五開間,山門前有荷花池,石拱橋。廟徑深約100多公尺。第一進為舜帝殿;有虞舜全身坐像。虞舜姓姚,字重華,因雙目重瞳,故又名重華。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堯曾叫舜到大森林裏,老虎碰上不咬他,毒蛇碰上不避他,在狂風暴雨中行走不迷路。
第二進為太祖殿。舜的太祖父名句望又名句芒,他因開始播種有芒的作物,因此被子曆代崇奉為祭祀的春神,人民期望年年豐收。
第三進為四嶽殿(舜任用之大臣)。每一進均有戲台,二邊為廊房。廟內有石雕、磚雕、木雕、浮雕。飛簷龍頂等能工巧匠之絕作。廟前有重華石,擊之有聲。廟北有舜井,東西各一,均有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