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火火的詳細底細,忍不住感歎,是時代造就出局麵。
聽說奶奶是貴族,在倫敦讀社會學。學習期間,遇到來自緬甸,陪著土司家少爺讀醫學院的爺爺,對方善廚,囊括泰國、老撾、緬甸、越南菜、潮汕菜等。在照顧少爺起居的同時,在當地廚師學校學習歐洲各國佳肴製作,方便交流,在熟練掌握英語的基礎上,學會法語、意大利語和德語。他們在那裏相識、相知、相愛,認定今生彼此唯一。奶奶碩士畢業後,帶著爺爺回到父母暫時居住的琅勃拉邦城。因蒙昭和奴隸身份,西方勢力幹擾、家族未來發展等眾多因素,不被家族認可。反抗長輩安排的婚姻,趁著長輩為國家利益,忙著在白種人和日本人之間周旋,找借口私奔。被家族剝奪封號和財產繼承權。躲避長輩搜尋,輾轉多地,最終投靠爺爺同族,定居在中緬邊界。
祖輩輝煌埋葬在戰亂,外公外婆祖籍潮州,是跟隨鄭和下西洋,留在淡馬錫的後嗣,在當地和馬來西亞做橡膠和飯店生意。橡膠種植、加工、製品、銷售一體化,飯店主打娘惹菜。他們不在新加坡享福,當小姐和少爺,受陳嘉庚宣傳影響,打著祭祖旗號,跑回國內,熱血抗日,私自賣掉廣州一條街的鋪子,被家族長輩,族譜除名,奔赴延安,加入共產黨。最終信仰和成就在十年動亂中全部抹殺。在海外血親,祖輩留下的財產似乎成為罪惡之源,萬念俱灰中接受勞改。死在牛棚,草席一卷,挖個土坑,草草埋葬。雖後有平反,但很多時代留下的傷痕無法逆轉。
三個大的下鄉,分離在天南地北的邊陲,長子在大興安嶺,是國內能看到北極光的農場,靠著修理農機手藝立足,和一個來自魔都的知青,結婚,生育子女,恢複高考後,兩人一起考到妻子的家鄉讀書。
長姐在內蒙古臨近甘肅的一處草原,保護集體牛羊凍死在一場雪災,受表揚的同時還拿著成分問題說講一番。諾哥哥的母親金姨剛下鄉到此處沒多久,適應當地環境中傷痕累累,親眼見證這場災難,感受到在大自然前,人類的渺小,後來,她得肺結核,因病,生命垂危,回京治療,康複後嫁人。
次女去雲南的中緬邊境線,一個沒有公路,物資運輸和郵件傳遞均依賴人背馬馱的地方,臨近老街,有武裝和毒販,為了保障自身安全,少受苦,嫁給當地人。不同的背景,不同飲食習慣,強壓著自己接受,隻為能夠有個容身之所。反駁哥哥,無子,離婚,考到大城市上學的請求,二人的關係一度降至冰點。後來,在雙方親友說和下,各退一步,考雲南本地師範院校,留在當地省工作。
最小的兒子被送去孤兒院,後被父母在延安認識的好友收養,改頭換麵,成年後送去當兵。想要離在世的姐姐近,申請去中緬邊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