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這是富人專屬,窮人的悲哀,連思考的權利都沒有,驅動著部分人對金錢有增無減地追求。
文雯很喜歡錢,一直很喜歡。擁有更多錢,在生活方麵能增加一些保障,增加一份安全感。
一直認為安全感 需要自己創造,作為三胞胎中老二,一直有處在中間的尷尬,會被父母自動忽略。從小到大,自己隻要不說,不去爭,就永遠都不會有得到的可能。除非自己生一場重病,才能留下父母關注的目光。
嫉妒如野草瘋狂生長,年少時會不懂事般無理取鬧,換來的是遍地鱗傷,美好和依戀隨著時間破碎,假裝撿起,拚回當初地模樣。強壓著比較後落差,用吃穿不愁,讀書無憂來催眠自己的心。隨著長大,一切藏在心底,旁觀相安無事地和諧,弄不懂是諒解,還是痛到極致。
大姐和小弟,分別結婚,父母的催婚大錘都打在她身上,年紀大不嫁人,賴在家裏丟人。為孩子操心,還是為他們自己的麵子,答案一目了然。說什麼家裏的東西平均分三份,不偏不向,可隱含的內容不會放在台麵上,被親朋好友打臉。依照那代人邏輯,大部分積蓄都給弟弟買房,剩下的才分成三份。在忤逆他們,不選擇家鄉工作的那一刻,就被鄭重告知,結婚生孩子,不要指望,讓他們幫忙帶。
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選擇在魔都,一直都沒離開,就是不想再受他們的影響。過幾年淡然的日子,軟妹子磨練成女漢子,心情舒展許多。和父母的對話,前幾句中,必有這樣的話。年紀一把,找一個差不多,對你好,能踏踏實實過日子就行。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了老人言,年齡差距認知中的事情,對老人來說無所謂,對這代人老說是太大的事情,還要自己往肚子裏咽嗎?依照父母的邏輯,真正發生的時候,隻會把一切扔到我身上,說什麼,白讀這麼多年的書。社會大環境中,婚姻枷鎖的屬性逐步放大,越看清楚現實,越感覺沒有必要。再者說正在交往的這個男人,真的適合組成婚姻,共度餘生嗎?
從認識開始,直到現在,感覺段瑞本身是矛盾集合體,沉浸在他製造出愛情的浪漫中迷茫,時常分不清楚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潛意識中形成隻適合談戀愛的結論。怕的不是錯過可惜,而是陷入無法獨善其身。
全職主婦離婚後,一年才得到一萬元補償的問題。看法不同引發冷戰,還在持續。男性在婚姻中獲取好處,還理直氣壯地指責女性的反抗,民法典中很多新設立的內容看似是完善,卻在增加鎖鏈,把人困在婚姻中。國家鼓勵在育齡中的人生育,法律逼迫女性拚事業保護自己,社會環境很多方麵沒有給予相應配套,使得很多女性結婚生子導致自己生活質量下降,煩惱增加,危險指數上升,除了安撫老人,填補他們觀念中所謂丟人,沒發現其他幸福因素,為何還要結婚,生子。勤勞工作,勉強生活,為何還要親生骨肉降臨到這個世界受苦。當這些事情變成導致不安的因素,加重生存負擔,努力沉浸在活著之中,感知不到幸福,那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