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尋找曾經(1 / 2)

大人總是會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而在孩子的眼中,懂得很多。同一藍天下,不同視角中的世界。

鄭梓斌從有記憶的開始,就和爺爺生活在一起,木晴阿姨及其表嫂一家住的不遠,幫忙照顧起居,幫著請人清潔,修理房屋,或是修整庭院。姑姑偶爾會過來帶著表弟來待上幾個小時,大多都是和姑父鬧別扭,或是姑父需要在家中接待遠房親戚,借口避嫌。偶爾會姑姑和爺爺吐槽,姑父那家人的不滿,但大多時候,他們會把孩子都支出去。從不知道,故意杜絕接觸,更能激起探尋的樂趣。花時間留意周邊,拚湊出版本,體會獨有樂趣。隨著長大,看得多,懂得多,知道和諧家庭的背後,蘊含著無數心酸。

關於我的父母僅知道有,每逢節假日會在屏幕裏看到。看到幼兒園中,別的小朋友的父母在身邊,帶著微笑走在一起,玩遊戲,談笑中,溫暖。眼神裏散發著與眾不同,很是羨慕。被人嘲笑是野孩子,回去同大人們說,回複的結果,不是轉移話題,就是他們為生存努力掙錢。找很多種機會耍賴,從未達到目的。

在生病時,爺爺會陪在身邊,似乎在急迫中看到希望。知到父母回國,故意不吃藥,想要他們能夠陪伴,對方以需要掙錢撫養自己的理由搪塞。小時候深信不疑,越長越大,見識加深,明白這些不過是大人可以利用的借口。家裏從來都不缺錢,祖輩世代積累的財富,自己吃喝玩樂幾輩子都花不完。

用盡全身力氣走到母親前,想要觸碰,擁抱,就像姑姑對表弟那樣。都會被爺爺以不同,及不一樣的理由拒絕。爸爸會抱著我,但這和媽媽不一樣。想要,像身邊的人那樣,從未如願。不理解如此簡單的要求,為何不能滿足孩子的心願。

不是昂貴的衣物,新型玩具,好幾位數字的零花錢。擁有的代價,是離希望越來越遠,失去機會,甚至資格。強塞進來,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實踐後的證明,就是有機會,也未必如願。

生病發燒住院,木晴阿姨會時刻陪伴身邊,溫柔的目光,看著自己流淚。我抱著帶有媽媽味道的木鳥,這是爸爸送給我,媽媽的化身。幻想著母親的溫柔和友善,溫暖地包裹著自己。媽媽是愛寶寶的,很愛、很愛的。現實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當下擁有的全部,說服自己接受所處局麵。

年少無知的自己被一步步攻陷,信任如水滴,一點點成為湖泊,現在看來事情不簡單。依照書上的套路,應該是單親媽媽想要謀求上位的布局,有一個沒爹的孩子,坊間傳言也是有落腳點。幾十年前就開始,心機夠深。母親已經去世,依照常理,自己在父親的心中還能有多少存在感。

想到這些年,父親打著木玨是姑姑學生的借口,照顧,陪著玩耍,小時候,不願走路,不抱兒子,抱她。每年都會送很多禮物,每次見麵都會請客吃飯,點菜的時候,會迎合玉兒的口味,嫉妒被,長輩以,年紀小,女孩子的借口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