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城外難民(1 / 1)

王氏將寫好的信托給了心腹,又回到了正房,安薏就與她說了采買糧食之事,王氏也覺得是必要之舉,事情就定下了。

正逢晚間用晚膳之時,隱約聽到府外一片嘈雜之聲,遣人出去看了,才知白日裏不知道從哪裏湧進來一批難民,在外麵大街上攔截乞討,官兵應是受命,正將他們驅逐出城。

隻聽呂媽媽歎息一聲:“奴婢打聽過了,這些難民有些是因邊關戰亂逃難出來的,還有些是因田裏糧食歉收還不上租子的佃戶,隻能合家老小跑出來討口飯吃,都是可憐人。”

玉梅也接口道:“尋常時候知府老爺還能發發善心,容這些人在城內乞討過活,如今湧進來的難民越來越多,外麵大街上到處都是,知府老爺怕鬧出亂子,隻能趕他們出城了。”

王氏站在窗邊聽到外麵官兵的呼喝聲,吩咐呂媽媽道:“這些日子讓下人們就不要出城了,若是缺什麼就在城裏買,價高些也就高些,這些難民雖然可憐,但難免就有那心生歹意的。”

原本想著回趟娘家就返回鄂州的趙妍娘也被迫留了下來,城門外到處都是紮堆的難民,這時候出城去,難免會被難民們圍住,雖跟來的都是練家子,但難民也是無辜百姓,出手過重,旁人免不得說方家心狠,不體桖百姓,出手輕了卻未必能掙脫開去,不若留在娘家靜觀其變。

情形越發不好起來,圍在城門外的難民愈發多了起來,周邊的幾個州府也都湧入了大批的難民,雖官府紛紛開倉放糧,但存糧畢竟有限,兼之今年收成不好,也不過撐個月餘,糧食就要見底了。

南陽府的知府大人無法,隻能在府中擺上席麵,請各府當家人赴宴,顧府是由王氏帶著顧宣靖前去赴宴。

回府後同安薏說起此次赴宴的情形,知府眾女眷皆頭戴素銀簪子,穿著半舊不新的衣裳,有好事者問及緣由,知府夫人隻一臉淡然坦言道,府中略值錢的物件俱已送出去典當,換成了糧食,送往了城門外。

王氏感慨萬千,說道:“孫夫人著實不易,她身為知府夫人,不能強行要世家們捐獻糧食錢財,又不能輕易低下頭去,隻能以自身作為表率,都做到這個份上,就算是那些吝嗇的商戶們,怕也是不得不捐了。”

王氏所料不差,不論是世家士紳家族,還是商戶地主,都紛紛慷慨解囊,有捐銀子的,也有捐糧食的,好歹能再撐一段時日。

王氏本想著捐兩千兩銀子,安薏將自己多年積攢的銀子拿出了一大半,派丫鬟送去了正院,王氏隻覺幼女心懷憐憫,便也將她的銀子加了進去,想著過後再補償一二。

事情拖了已有幾月,難民們卻遲遲不散去,冬日來臨,不斷有人被活活凍死在那城門外,終有一日,難民們圍了城門,叫囂著讓官兵們放他們進去,因官兵們得了上官的命令,嚴守城門,雙方發生衝突,有數十難民死於刀下。

消息傳到顧府,王氏心口一跳,一旦見血,這事就難以收場了,著心腹將藏在顧府廢棄小院下的地窖收拾出來,藏入日常用的和一些金銀珠寶,以備萬一。

南陽府西邊的潮州是最先出事的,因知府缺乏決斷,既沒有及時開倉放糧,又沒有將那些難民趕出城去,難民們先是哄搶百姓家中的餘糧,後總兵帶兵鎮壓,卻因心存顧慮,死於難民之手,那些難民膽子越發大了起來,直接衝入了官府,將知府大人砍死,又搶了兵械糧庫,越發肆無忌憚,看著與那叛軍無異。

如今南陽府外的難民突然躁動,怕是與潮州之事脫不了幹係,雖此事已上達天聽,但終究四處叛亂,邊關胡人又不安分,聯合鮮卑大舉入侵,朝廷怕也著實無兵可派。

趙府傳來好消息,趙妍娘生下了一子,發了請帖請顧府去喝滿月酒,王氏帶著安薏前去赴宴,眾人興致都不高,吃了宴席就早早告退了,隻趙妍娘留了安薏說了幾句意味不明的話:“隻要你在南陽府,南陽府必不會失守,不用太過擔憂,好好留在府裏,近期就不要出門了。”

安薏聽了隻覺得一頭霧水,正要細問,王氏走了進來,同趙妍娘告辭,帶著安薏回府了。

已近年關,難民與守城的官兵摩擦也越發頻繁,雙方各有死傷,若不是城外施粥一直未中斷,隻怕情形還要壞些。

忽有一日,朝廷突然發兵,由三皇子親自領兵,徑直向南陽府來了,守城的官兵看過腰牌之後,放人入城,穿著黑色盔甲的士兵顯然都是精銳,殿後的一隊人馬下了狠手,殺了幾個想跟著混進去的難民,逼退了他們,城門順利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