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瓦市(2 / 3)

隻是清河縣城的藝人們自是不能跟京城比,有些還是被京城淘汰的藝人,又叫“路歧人”,因技不如人被逼出京都,加入流浪藝人的行列,從京都到府城,再從府城到縣城。

觀眾的評判與需求是衡量演出質量的杠杆,因此藝人視觀眾為上帝,演出異常賣力。

正因為觀眾對瓦市表演的需求,使得周邊的買賣盛興,隻要你有手藝,又舍得吃苦,瓦市內經營一個月的收入比農民一年起早貪黑,風吹日曬所得還要多。

又因清河縣是海運、河運和陸運的交彙處,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客商到本地經商,刺激著縣內經濟發展,縣內房價、物價也逐年上升,最熱鬧的要數南大瓦,依次是北中瓦、次裏瓦、小東西瓦。

而雪蓮的舅舅、舅母在清河縣城街南瓦市擺攤,勾欄內表演到半夜,他們要到三更才能收攤,掙的就是一份辛苦錢。這些年從走街串巷的擺攤到擁有店鋪經營,付出的汗水揮灑如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瓦市裏的建築由官府統一建造,按城區大小設計,沿街商鋪麵積相同,一色的二樓設計,外店鋪裏宅院,院內有井,用水方便。

宅院裏東麵、北麵是一溜各三間廂房,東麵住人,北麵是雜物間、小廚房。

雪蓮舅家的店鋪選在瓦市外十字路口,南向和西向臨街的店鋪,共用一個內院,吃食店在南,雜貨店在西,出了東後門,是一條建在內城河邊的街道。

頭幾年擺攤屬實辛苦,去除攤位費和成本,年底也就富餘個幾十貫。家人一合計,小本買賣終歸不是長久之道,於是便決定買店鋪經營。這買店鋪的錢,也是親戚間眾籌。

幸好清河縣城這三四年間皆是好年景,年底也能剩下五六百貫,外債不僅都還上,且有了餘糧。

雪蓮的大舅舅、二舅舅帶著妻子,在瓦市裏辛苦掙錢,家裏瑣事都扔給了父母操勞。

雪蓮的外翁、外婆平日裏既要種地,又要看顧四個孩童,大孫五歲、二孫三歲、三孫二歲,大孫女四歲,最小的孫子最是愛哭鬧,其餘三個都乖巧懂事。

如今雪蓮外翁家裏頭富裕了,了買了老媽子和小丫鬟幫著洗洗涮涮帶孩子。幾個女兒有時間也會回家幫著分擔一二,地裏的活,農忙時會雇上幾個短工。

薑家三房分家後,雪蓮的母親閑時,也會回家幫著拾掇。隻是從驚蟄雪蓮落水後到如今快二十多天,薑劉氏沒回去過,劉薛氏也隻當是二女兒農耕家裏忙,也沒多想,自家又這麼多張嘴,成日裏也不得閑。

今日雪蓮外婆一聽說,就跟了車過來,帶了小丫鬟看顧大孫子和大孫女,兩個小的放家裏讓老媽子看顧。

雪蓮的外翁每日清晨需要從地裏摘了新鮮菜趕了驢車進城往家裏的鋪子送,去到了,還會幫著吃食店、雜貨店進貨、送貨。

迎春姐妹見到外婆,忙上前拜見,劉薛氏忙拉過雪蓮細細端詳,一臉的焦急模樣,口中嗔道:“我的姐,竟遭了此難,你娘也不帶信回家,外婆就今日才得知,如今可大好了。”

迎春在旁接道:“外婆無需擔心,盧太醫瞧過了,又泡了十多日的溫泉祛除寒氣,現下妹妹已大好了,湯藥也不必吃。”

劉薛氏聽道方現笑顏,這廂薑劉氏也說道:“二娘如今倒因禍得福,成了女財主。”

劉薛氏回道:“老話說,‘禍福相依,否極泰來’,二娘的福氣自在後頭。”

雪蓮看著眼前有慈祥的老人,便心生親近之感。雪蓮覺得隻有融入,才能讓自己有歸屬感,隻有融入,才能活得有意義,孝心和善心便是她做人的準則。

於是雪蓮開口說道:“外婆,您放心,我大好了,如今能幫著家裏掙錢,等二娘的莊園建好,接了長輩們去享福。”

劉薛氏詫異的問道:“我的兒,怎麼就是你的莊園,不是家裏頭的嗎?你小孩丫丫的,哪能管得了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