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頌朝的朝廷議事,君臣仍舊不行跪拜禮,平民見官行作揖禮,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節日。
大頌朝在刑罰上也撤銷了誅九族的酷刑,隻罪責家人充作罪奴,但不抵命,家產充公,成年男子送到苦寒之地,未成年的男子女充入樂坊。
大頌朝為發展農業,鼓勵農民種地養牛,推行“租牛耕種”政策。
凡家有耕地二十畝以上,可租牛一頭,五貫錢,按月付利息,月付利息100文,還牛時檢驗無傷返租牛費五貫,但要按月另付租牛利息。
時下大頌朝的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不光是經濟發展排在世界前列,慈善事業的發展和規模在世界也排在首位。
慈幼局,於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創立於臨安,位於臨安府治右側,安定橋附近,是宋代收養棄嬰的機構。臨安慈幼局臨近公益醫療機構施藥局,這樣有利於對患病嬰兒、幼童的救治。
宋朝形成的對孤幼救濟的製度化、普遍化、專業化的特征,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而臨安的慈幼局可以稱得上世界最早的官辦孤兒院。
臨安府城慈幼局的建立,相對來說減少了無力撫養多餘孩子的家庭溺死或拋棄女嬰的社會現象。
而除了慈幼局,大頌朝將慈善機構更是發揚光大,慈幼莊、及幼局、居養院、實濟院、養濟院、施藥局、惠民局、安樂廬、安濟坊、漏澤園等等,都是大頌朝的公共救濟機構。
每個救濟機構朝廷都會撥置上千畝的官田作為恒產,將田畝產出作為救濟機構的日常運作經費,同時訂立完備的管理製度。
大頌朝廷在各大府城都設有慈幼局,以恒作產作為日常開支的收入。
凡經濟貧困、無力撫育子女的人家,都可以把孩子抱到慈幼局,寫下孩子的生辰年月日時辰,交由慈幼局專門聘請的乳母喂養。沒有孩子的人家,也可以到慈幼局裏抱養孩子。
慈幼局、慈幼莊、及幼局都會為收養的棄嬰雇傭奶媽,臨安府城的慈幼局向每名奶媽每月支付報酬1貫500錢,5鬥大米。
居民如果願意領養一名棄嬰,慈幼局將給予抱養錢1貫錢,大米5鬥;然後每月資助500錢、米3鬥,直至孩子七歲為止。
居養院、實濟院、養濟院則是福利養老院,主要收養孤寡、貧困老人,“無告之民”每人每月可領基本生活補貼:6鬥米、2貫鹽菜錢、1貫柴錢。
施藥局、惠民局屬於官營大藥店,通常以低於市場價的價錢出售藥品,或免費向貧病之人施藥,“四鋪發藥,應濟軍民,收本錢不取息”。
安樂廬與安濟坊均為福利醫院,前者收治“行旅在途”不幸得病的客人,後者收治本地的“疾病之無歸者”。
漏澤園則是福利公墓,主要收葬生前孤苦無依的逝者。
臨安府的每一處漏澤園,均置有圖籍,登記所收葬之人的檔案資料;設有祭奠之所,“聽親屬祭饗”;聘請僧人二名管理漏澤園,每月給錢兩貫,米一石,每收葬滿二百人,則申朝廷請賜紫衣。
雪蓮再次慶幸能夠來到大頌朝,這裏沒有了宋朝經濟文化遺憾的戛然而止,能夠見證最近現代的繁榮昌盛,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因薑二老爺還要準備晚上的接風宴,事情談完後,就趕快離去。
雪蓮這邊讓周嬤嬤和荷心跟了過去,將餃子餡和蛋黃焗南瓜的做法傳授給如意樓的廚師。
晚上宴席有溪水石斑魚和竹蓀,物以稀為貴,薑二老爺從昨日晚就在如意樓打出助力廣告。
隻要四月初一在“俏佳人”化妝品鋪子,購買五千兩的化妝品,可享受如意樓天字閣的十人一桌價值千兩的宴席;兩千兩二人席位;宴席上有石斑魚、竹蓀湯和新鮮的菜式。
此消息一出,動心的人不在少數,先不論化妝品怎樣,光是這石斑魚、竹蓀湯就很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