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妙峰山(2 / 3)

流經桃花村內的清水河很是溫和,加上河渠被拓寬,岸堤加固加高,地勢又是東高西低流向,水流隻會向西排走。

天旱更是不怕,地下溶洞的水取之不盡。

且桃花村已生存百年,老家們都有憂患意識,家家戶戶都有存糧的習慣,扛上一年半截還是不成問題。

真遇上災年,薑府和雪蓮也不會看著村民受苦挨餓。

就隻為著慈幼院,雪蓮也得多種地,多攢糧。

但考慮土地利益的最大化,並不會將榮養的兩千畝地拿來種糧食。

夏收後也就是五月底到六月上旬,雪蓮會將榮養地收回後,一半種植花生,一半種植花卉。

收獲的花生榨油,花生碎喂牲畜;鮮花自然是製造化妝品。

原先的地若是佃給農人的仍舊讓那些人接著種,隻是種什麼,要聽從主家的意見,不會讓這些佃農無地可種。

來去匆匆,四月二十六日雪蓮姐妹在三哥、承恩一家、周嬤嬤、陶三娘等人的陪護下,帶著臨安城的小食,新鮮物件以及一百名挑選出來的男女工各五十人回了桃花村,唐三娘、萬掌櫃、佟掌櫃、碧桐等人則留在了臨安城。

一時間秋水樓顯得分外的寂靜,隻餘香薰爐內嫋嫋升起的香霧有些熱乎氣。

單媽媽失落的帶著人打掃房間,她念叨著主家這一走,雖活計少了,卻十分的冷清。

清掃完畢,下人們退出正樓,單媽媽親自上了鎖。

護衛們各司其職盡心值守,前院由單管家操持,後院有單媽媽掌事。

單武和薑正在各個店鋪和花田作坊間忙碌著、打點著,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三哥、陸大郎這次跟著回桃花村少住幾日,就要跟著唐三娘、佟掌櫃等人開辟各大府城的戰場去。

仍舊是午後申時到得桃花村,承恩一家住到西院的耳房內,趕上下雨陰天,有火炕還能燒點柴火,去濕氣又暖和。

陶三娘帶了清姐住在東院正房的西耳房內,周嬤嬤帶了香蘭姐妹和彭氏姐妹住了東耳房。

一百名工人安排到西塘的宿舍內,有專人發放行李和生活必需品。

西塘大肆從薑氏二房名下的布店,購進棉花、棉布和麻布等,用於製作被褥、枕頭的內瓤和套子。

一部分用於工人的使用,一部分批發給薑府的雜貨鋪和成衣鋪,從中一件賺取幾十文的辛苦錢。

原就是為了給新進的女工們練手,一舉兩得,既練了技藝,又能增收。

端是打的一手好算盤,這是薑員外的評價。

雪蓮如今不得不精打細算,隻西塘現有人口近四百人,百花莊園還有七十多口人,好在家裏頭有上萬斤的糧食儲備。

待夏收新米下來,除了大廚房後頭的地窖,還可送到溶洞裏打造好的糧庫儲存。

如今糧食充足,隻菜蔬有些供應不上,雪蓮就想到了好辦法,拿家裏的綠豆,黃豆發豆芽,搭配著吃,豆腐製品不限量供應。

菜地裏也就菘菜、芥菜、萵苣、油菜、菠棱菜下的早,豌豆、豇豆、黃瓜、梢瓜、絲瓜和茄子卻隻爬了案。

雪蓮為豐富餐桌也是絞盡腦汁,樹上的、海裏的、山上的,隻要能入口的都被想到。

新鮮海帶菜被撈取回來後蒸熟了涼拌、熱炒或是打了蛋花加點瘦肉絲和蝦仁燉湯都是美味。

海帶曬幹後放到通風陰涼處存放,可以放很久,吃的時候拿水泡洗煮熟就可以食用。

如今人力充足,雪蓮讓管事的,組織人手在潮水合適的時候,一日早晚兩次大批量采摘,放到篩籮裏攤平晾曬,鮮腥味引得蒼蠅亂飛。

因采摘的量大,西塘從裏到外,鋪陳的到處都是,待曬好後出了白霜,就送到地窖裏儲藏起來。

潮水不合適,隻派出小分隊每天隨潮水采摘晾曬,清河縣狹長的海岸線此時對於雪蓮來說有著大用處。

各種海菜也都被搬上了餐桌,切碎了熬湯,做麵條,包包子,開始工人們還有些吃不習慣,待吃過幾次後就感覺格外的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