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雖學到的都是皮毛,如今卻都能用上。過程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勤能補拙。
發現了這片茶園之後,雪蓮傳話給任管事,讓他送了百花莊園的人員名冊,從中篩選出在茶園做過工的幾名莊戶人,將德勤月評分最高的崔富貴升為茶園管事。
由他負責帶人將茶園內的野草雜樹除去,把打理不善生病的茶樹砍掉,埋下底肥,重新種植。
正值春夏之季,茶葉生長茂盛,雪蓮向二房又要了幾名采茶工,負責教授幽蘭組、春花組和紫蘇組以及百花莊園的幾名少女采摘茶葉的技巧。
這其中有崔管事的兩個女兒,大的叫玉竹年方十六,小的喚玉嬋十三。
從老茶工那裏,眾人學到許多知識,比如沾著雨露的茶葉不能采,會因濕氣發熱,製出的茶味淡。
春茶以鮮嫩為主,同一天不同時辰采摘的茶葉,滋味也會不同。
眾人邊幹邊學,知曉了頭茬茶葉叫蓮心。
從茶樁的枝頂和葉腋長出的芽頭,經過一冬天的養精蓄銳,色澤嬌黃,披滿絨毛,鮮嫩而壯實,如同蓮心的形狀,長約大半個指節長,最適合采摘。
老茶工現場教學,雖然此時茶樹上早沒了蓮心,但不影響教學效果。
茶工邊采邊教:“采摘時要用手指捏住茶芽根部,輕輕一掰便可。”
師傅示範過,便挨個讓學徒們上手實踐。
茶工在教授采茶技巧的同時,也會將茶葉知識灌輸給眾人。
蓮心茶過三兩日就長成旗槍,需要抓緊時間采摘。
芽茶采完過了白露,鮮茶葉便不值錢。
白露過後就是采摘明前茶,明前茶是一年當中茶價最好的時刻。
蒸青茶餅也有規製,二兩一個,而明前茶餅,茶農能賣到一百五十文一斤。
采完明前茶待長出兩葉一心的雀舌來,茶樹也會跟著膨脹一圈,鮮嫩油亮的嫩葉見風長。
這時候就可以製作兩葉全展一心緊包的嫩葉,像鳥雀口舌的雀舌茶餅。
因著雀舌的量大,價格自然也低,時下賣到八十文就是高價了,明前茶過後能賣上價的是雨前。
過了初春,此時沒有頭茬蓮心采摘,眾人便拿硬片茶葉試驗,戴著遮陽帽的少女們分布在打理好的茶園中,一時間姹紫嫣紅,如黃鸝百囀,令人賞心悅目。
崔管事的兩個女兒崔玉竹、崔玉嬋是采摘高手,雙手齊動,十指翻飛。
清河縣城也有茶市,分東西兩市,每年到了采茶季都會臨時搭建,茶商自帶帳篷,場地由清河縣衙劃分,按場地大小收稅。
開市自春茶開始,硬片茶止。
而收茶大戶每家都會有專門看茶的管事,給茶評級,買賣雙方再討價還價。
薑家二房也有茶葉生意,且分布很廣,在各地,都設有固定的收茶倉庫,而茶園,茶棧、茶莊和茶樓也必不可少。
二房更是趁著今年收茶的季節,從蓮心、明前、雨前,到最後硬片茶,都大量囤積,留著遠洋貿易。
炒青茶的製作重點是炒茶工,雪蓮仍舊求助於薑員外。
雖當下的炒茶工尚未完全掌握炒青茶的訣竅,但有了雪蓮的理論知識實操,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雪蓮令人在茶園山腳下的溪水邊,建起兩排竹製的茶房後,開始收購茶葉。
這個季節茶葉產量大,價低,用來學藝正合適。
薑員外是行動派,很快六名炒茶的師傅,就被送來。
雪蓮看了他們現場炒製茶葉後,指出殺青溫度要先高後低,更要將先悶後揚、揚悶結合的原則融入實際操作當中。
接下來的日子,學習茶藝的三組丫鬟和崔家姐妹,除了與炒青師傅們共同練習炒青技術。還要進行體能的鍛煉。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炒青師傅,首先要有體力和耐心,除了經驗,更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精確把握每一個環節。
炒青師傅們皮糙肉厚,原就一直從事這份營生,早練就了“金砂掌”,而這些少女們既然被選中,自是有過人之處,她們咬緊牙關,克服困難,漸漸的也將一雙細嫩的手練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