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炒青茶(1 / 3)

吳大和丁娘子二人的婚事,從婚房的布置到儀式,都由單武和陳白家的張羅。

擇了吉日,二人的婚禮在花田作坊舉辦,來賓除了工人們還有城裏鋪子的管事和丁娘子的鄰居們。

食堂院裏搭起二尺高的儀式台,全程由司儀主持,熱熱鬧鬧。

丁娘子的婆母和吳氏四兄弟也坐在台上,個個喜笑顏開。

而作坊的工人們,同樣喜氣洋洋,因為生活有奔頭,成家立業東家管房子,管家具,鍋碗瓢盆一應生活用具都管。

挨著吳大和吳大家的婚房的第二座宅子也被建成,同樣迎來了一對新人,吳二同新娶的媳婦。

吳二的媳婦不是旁人,正是陳白的妹妹陳紅,如今在花田作坊任管事,媒人也是陳白家的。

陳白日常走動,觀這吳氏兄弟皆老實厚道,做工賣力,於是家去便同娘子說了,又讓她問了妹妹的意見。

陳紅也是務實之人,一拍即合,於是這自東向西第二戶就住進了吳家老二和陳紅這一對新人。

妯娌倆人原就是舊識,相處起來也自在,又沒有利益衝突,上頭也無公婆,以吳家老大為尊,走動的也勤快,待丁氏的婆母如同親生。

吳氏兄弟對雪蓮的安排感恩戴德,一致認為這麼好的東家沒處找,於是哥幾個統一口徑,這輩子都給東家當牛做馬,叫往東絕不往西。

不光是吳家哥幾個,其他人看到了,也都眼熱的狠,互相攀比著做工。

而臨安城內化妝品店的夥計們聽說了這事,也爭著搶著簽死契。

同時各處莊子,開始了人員登記工作,從年齡、性格,再到婚姻狀況,從中篩選出適婚人員。

在臨安城、西塘都安排有專人,負責組織“鵲橋會”,力爭年底前解決所有適齡人員的婚姻大事。

相對來說西塘作坊裏少男少女居多,適婚年齡的人員多分布在莊子上。

雪蓮見家庭房的建設,不僅提高了工人簽訂死契的數量,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人的忠誠度。

於是她又一次借勢,在臨安城外,略高於市場價買下了幾百畝地,不僅擴大了花卉的種植範圍,又從中規劃出家庭區和飼養區。

這幾百畝地裏有山有水,有山林、竹林和茶園。

雖不是成片的土地,卻是雪蓮當下最需要的組合。

她打算讓擅長種植、養殖、嫁接、飼養的張大根、李春生、孔慶山、柳翠等人,加上維護竹林的工人,擅耕種和飼養的好手,一同前往崇新門外城南有著三百六十畝地的林嘉山莊,克隆西塘的經營生產模式,擴大基地建設。

雪蓮在桃花村運籌帷幄的同時,與清婉、承恩等人放飛了自我,踏遍了百花莊園周圍的山山水水,更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也因著撒野式的遊玩,讓她發現了一處荒廢的小茶園。由此萌生了新的賺錢大計,炒青茶。

當朝茶葉是以蒸青為主,炒青在唐朝已始而有之,於明朝日趨完善。

唐代著名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的陸羽,他的著作《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書中對蒸青茶葉的製作工藝的描述為“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蒸青茶顧名思義利用水蒸氣快速加熱茶葉,將茶葉淺淺鋪上一層隔水蒸透,蒸好後搗爛,裝入圓形的規中壓成茶餅,擠壓掉澀水風幹後烘焙。

蒸青茶的缺點是茶湯澀味較重,香味中蘊含青味。

炒青茶葉的工藝要比蒸青茶葉更進一步,香氣清香持久,茶湯鮮醇甘美。

炒青茶是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萎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撚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按工藝可分為條形、針形和卷曲形。

而雪蓮恰好掌握炒青茶的粗淺技藝,她想要打個時間差,提早一步將炒青茶推入大頌朝的市場。

雪蓮再次慶幸自己在現代的興趣愛好,上過茶道、陶藝、插花、烘培等學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