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本設計簡史(1 / 3)

日本當代設計的特點

日本的傳統審美決定了日本設計的美學特質,結合日本特殊擁擠的生存空間,加上對手工藝膜拜的“芸道”和設計組織上的“序、破、急”,形成了與日本地理、人文、社會條件相適應的現代設計特點:

綜述:

1.便攜是亮點。工具、文具、日用品皆有便攜的特征。從傳統折扇到20世紀70年代索尼的隨身聽,都是體現了便攜概念的典範。

2.多功能化和便攜密切相關,是重要傳統。多功能化可以追溯到江戶時期甚至更早,要求產品像瑞士軍刀一樣具備多種功能。

3.極其簡練和傳統審美相關,特別和民居縱橫窗格的樸素有密切關係。大和民族曆來欣賞潔淨簡樸,因此能夠毫不猶豫的接受德國現代設計。簡練設計延伸到色彩上,就是對簡樸色彩的崇拜,例如黑白灰是日本現代設計最常運用的色彩。因此其他國家需要大力推進的現代設計,在日本變成傳統延伸的過程。

4.微型化是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特點。例如盆景藝術,藥丸旅館,麵積極小,卻應有盡有。

5.外形和機構的緊湊性是在有限空間內實現多種功能的必要條件。例如便當盒。

6.導識係統圖畫化。日本人較為內向,陌生人之間很少進行語言交流,因此使得以圖畫為主的導識係統高度發達,進而導致日本平麵設計的高度發達。表現突出的是在工業設計上,盡量通過設計造型傳遞使用方式,是導識係統圖畫化的延伸。

7.通俗文化、波普色彩的設計。日本傳統審美中的“粹”包含的“媚態”,是張揚、熱鬧、通俗的元素,在江戶時期後發展,為日本現代設計容納世俗題材、豔俗內容奠定基礎,進而造成非常波普的特征。浮世繪、色情藝術等都是日本現代設計的重要側麵,否則就變得索然無味、理性單一。

8.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高度敏感性。這是由於日本地域狹小,資源緊缺,自然災害頻發。例如津村耕佑的“終極住家”夾層救史外套,由薄尼龍麵料縫製,可填入報紙、棉絮、泡沫塑料等任何唾手可得的材料來增加禦寒能力。

發展軌跡:

1.1867年以前,歌舞伎和浮世繪受到新興商人階層的歡迎,對未來日本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影響。

2..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國門開啟逐步促成日本對工業標準的認識,為日本現代設計奠定認識和製度化基礎。日本向西方學習工業化的同時,也向西方輸出扇子、和服、漆器、浮世繪等手工藝品。

3.19世紀70-80年代,日本高速工業化,國民生活日益西化,日本現代設計應運而生。

4.19世紀末,受工藝美術運動影響,日本哲學家、評論家柳宗悅和陶藝家濱田莊司等人於20世紀20年代發起民藝運動,尋求日本傳統手工藝的回歸。與此同時日本和西方設計開始了雙向交流,克裏斯多夫·德萊賽、弗蘭克·賴特都曾將日本藝術動機運用到設計中去,石本喜久治、仲田喜之助曾在1922年參觀包豪斯設計學院。1936年,日本民間工藝博物館成立,向公眾展示日本傳統手工藝品,例如陶瓷、紡織品、竹器、漆器、木器等,深刻影響了未來的日本現代設計運動。

5.20世紀50-9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被稱為經濟奇跡時代。日本不但從戰後廢墟中恢複,而且完成工業化進程,成為製造強國,日本社會也轉變為現代化的消費社會。日本老企業也開始轉型,並且發揮引領作用。日本戰後設計的“最大功勞者和指導者、最偉大的設計評論家”勝見勝於1948-1949年擔任雜誌 《工業藝術新國》編輯,全力以赴地將現代設計介紹到日本。他稱1950年是日本設計元年,到1955年左右,日本現代設計教育大規模發展,都采用了比較明確的包豪斯設計教育體係,也間接影響中國港台地區的設計發展。1959年,勝見勝創辦雜誌 《平麵設計》 並且擔任總編輯。該雜誌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設計雜誌,促成了龜倉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