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習慣決定人生成敗(1 / 3)

第六輯 習慣決定人生成敗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傑克·坎菲爾德

(全球暢銷書《心靈雞湯》的作者)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老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張“畫”,白紙中畫了一個黑色圓點。

“大家看見了什麼?”老師問。

全班學生—起回答:“一個黑點。”

老師說:“隻說對了極少一部分,畫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隻見小,不見大,就會束縛我們的思考力。成千上萬的人不能突破自己,原因正在這裏。”

天堂與地獄

一隻小青蛙厭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溝——水溝的水越來越少,它已經沒有什麼食物了,如同地獄。小青蛙每天都不停地蹦,想要逃離這個地方。而它的同伴整日懶洋洋地蹲在渾濁的水窪裏,說:“現在不是還餓不死嗎?你著什麼急?”終於有一天,小青蛙縱身一躍,跳進了旁邊的一個大河塘,那裏麵有很多好吃的,它可以自由遊弋。

小青蛙呱呱地呼喚自己的夥伴:“你快過來吧,這邊簡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說:

“我在這裏已經習慣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裏,懶得動了!”

不久,水溝裏的水幹了,小青蛙的同伴活活餓死了。

殺雞的習慣

一隻公雞很早就起來報曉。天亮後,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又一隻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被主人提出來殺了。又一隻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還是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鄰居不解,問:“這些公雞每天報曉都挺準時的,你殺它們幹什麼?”

那人說:“早晨我有晚起的習慣,它們卻叫得很早。”

鄰居說:“這不是它們的過錯,報曉是公雞的天職。”

那人說:“這個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雞交配的公雞,而不是報曉的公雞。”

鄰居說:“可公雞是不能不報曉的,你難道不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嗎?”

“這個很難,”那人說,“我曾想割掉它們的嗓子,後來又想紮上它們的嘴,可這樣太麻煩,而殺它們卻很省事。”

“那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睡覺的習慣呢?”鄰居疑惑地問。

“改變我的生活習慣,這怎麼可能呢!”那人說,“我有這個習慣已幾十年了,怎麼會為幾隻公雞而去改變呢?再說我是主人,它們應該符合我的需求,它們的行為與我發生矛盾時,受損失的隻能是它們,怎麼會是我呢?”

於是那人一直保持著殺雞的習慣。

生命悟語:

想法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成功從改變習慣開始。

毛毛蟲的習慣

研究者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大花盆的邊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毛毛蟲開始動了,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研究者在毛毛蟲隊伍旁邊擺了一些食物,但這些毛毛蟲要想得到食物就得解散隊伍,不再一條接一條地前進。

研究者預料,毛毛蟲很快就會厭倦這種毫無用處的爬行,而轉向食物,可是毛毛蟲沒有這樣做。它們沿著花盆邊以同樣的速度走了幾天幾夜,一直走到餓死為止。

這些毛毛蟲遵守著它們的本能、習慣、傳統、經驗、慣例,或者隨便你叫它什麼好了。它們的付出很多,但毫無成果。

驢子眼中的魔水

一頭驢子背著幾袋沉甸甸的鹽,累得氣喘籲籲地往前走。

突然眼前出現了一條小河。驢子走到河邊喝了兩口水,衝了衝臉,這才覺得有了力氣,他準備過河了,河水清澈見底,河床上形狀各異的鵝卵石光光的,看得清清楚楚,驢子隻顧欣賞美景,一不留神蹄子一滑, “撲通”一聲,摔倒在小河裏,好在河水不深,驢子趕緊站了起來,奇怪!他覺得背上的分量輕了不少,走起來再也不感到吃力了。驢子很高興:“看來,這河水是魔水,我得記住:在河裏摔一跤,背上的東西便會輕了許多!”

不久,又運東西了,這次驢子馱的是棉花。裝棉花的口袋看起來很大很大;可份量並不重,驢子馱著幾大袋棉花,走起來顯得很輕鬆。啊!前邊又是那條小河了,驢子想起了上次那件開心的事,心裏真是高興:“背上的幾袋雖說不重,可再輕一些不是更好嗎?”於是,他喝了幾口水,向河裏走去。到了河心,他故意一滑,“撲通”一聲,又摔倒在小河裏。這次驢子可不著急,他故意慢騰騰地站了起來。哎呀,太可怕了,背上的棉花變得好沉呀!比那可怕的鹽袋還沉幾倍。

驢子好不容易走上岸,卻不明白為什麼河水能讓重的變輕,也能讓輕的變重。

當麵對緊鎖的大門

兩個兒子大了,富翁也老了。而他卻一直為讓哪個兒子繼承遺產的事情苦惱。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時代,他忽然靈機一動,找到了考驗他們的好辦法。

富翁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一百裏外的一座城市裏,然後給他們出了個難題,誰答得好,就讓誰繼承遺產。他交給他們一人一串鑰匙、一匹快馬,看他們誰先回到家,並把宅門打開。

馬跑得飛快,所以兄弟兩個幾乎是同時回到家的。但是麵對緊鎖的大門,兩個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試右試,苦於無法從那一大串鑰匙中找到最合適的那把;弟弟呢,則苦於沒有鑰匙,因為他剛才光顧了趕路,鑰匙不知什麼時候掉在了路上。

兩個人急得滿頭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腦門,有了辦法,他找來一塊石頭,幾下子就把鎖砸了,他順利進去了。

自然,繼承權落在了弟弟手裏。

生命悟語:

我們總是傾向於按習慣的模式去做事,殊不知這種慣性很多時候都會讓我們在老路上轉,失去使人生達到一個新境界的機會。不要被日複一日的瑣事鈍化我們的觸覺,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感受每一天的新鮮與不同,生命也會變得多姿多彩。

其實,習慣既可以養成,也可以打破。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隻有敢於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可能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些死守習慣、不願脫離慣有軌跡的人永遠都是狹隘的,他們永遠不會有所突破。

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抱著舊觀念、舊框框去看待新情況,必然是行不通的。

瘋狂還是罪有應得

一天,一對丹麥夫婦沃貝洛和索倫森在紐約一這餐館用餐時,把14個月大的女兒放在嬰兒車裏,讓她在餐館門外睡覺。他們一邊用餐,一邊透過玻璃窗照看熟睡著的嬰兒。過路行人看到這個孩子“無人照管”,便打電話報了警。沃貝洛夫婦隨後被以待兒童及妨礙公務拘留

4天,他們的女兒也被紐約兒童收容所工作人員領走。索倫森對記者說:“這簡直是一場噩夢,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噩夢。”他們將走上刑事法庭麵對指控,之後將上家庭法院出席有關女兒監護問題的聽證會,聽候對孩子監護權的決定。

此事一經曝光,丹麥輿論大嘩。許多丹麥人認為,美國人簡直瘋了。把孩子放在餐館外的推車裏,而自己進去用餐在丹麥是司空見慣的事,因為餐館裏往往空氣混濁,噪音很大,父母們寧可讓孩子呆在戶外呼吸新鮮空氣,這沒有什麼不妥。然而,紐約兒童收容所所長認為,讓孩子單獨留在外麵長達一個小時,太危險了。按照美國法律,這樣是違法的,父母將失去對孩子的監護權。索倫森辯解說:“我們隔著玻璃窗,離孩子不過幾米。”但紐約警察局官員告訴她:“這是紐約,不是丹麥。”

針對虐待兒童的指控,索倫森認為,兒童收容所口口聲聲說他們是為了保護孩子,但事實上正是他們在虐待小孩。丹麥一家報紙引述精神病專家的話說,小女孩由於被帶到陌生的兒童福利局而大哭不止,因此可能已遭受精神創傷,丹麥民眾要求克林頓總統為此事道歉。

究竟如何定義虐待兒童,丹麥人和美國人各執一詞。

丹麥人大罵美國人“瘋狂”,美國人認為丹麥人“罪有應得”。

生命悟語:

習慣一開始是你的主人,如果你被它奴役慣了,你就成了奴隸。相反,如果習慣被你奴役慣了,你就成了習慣的主人。擁有好的習慣,就擁有幸福美好的一生。

溫暖的心願石

一個村子裏有個年輕人整天都想發財,每每聽到哪裏有財路他便不辭勞苦地去尋找。有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中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見麵,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上山。

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請求賜珠寶給他。老人告訴他:“每天早晨,太陽未東升時,你到村外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覺到很溫暖而且有光亮。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你所祈禱的東西就都可以實現了。”青年人很感激老人,道謝後就趕回村去。

從此以後,每天清晨年輕人便在沙灘上撿石頭,發覺不溫暖也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又是一個清晨,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上開始撿石頭。發覺不是“心願石”的,他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年輕人發瘋似的向海裏奔去——因為,他剛才習慣地將一顆石頭隨手丟下海後,才發覺它是溫暖的。

生命悟語:

如果你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如果你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如果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如何除掉雜草

一位哲學家帶著一群學生來到一片草地上。

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在什麼地方?”

學生們答:“草地上。”

哲學家說:“曠野裏長滿了雜草,現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除掉這些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