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關注大眾生計:領導須知的民生經濟學常識 保障性住房(1 / 1)

第十二章關注大眾生計:領導須知的民生經濟學常識 保障性住房

2010年初,北京市明確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占全市住宅供地的50%以上,新開工建設和收購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開工住宅套數50%以上的工作目標。截至2010年8月底,保障性住房開發投資214億元,完成全年投資計劃53%以上,供應土地1123公頃,完成全年任務90%,新開工116萬套,完成全年任務的85%,竣工23萬套,完成全年任務的50%。上文所列的數據是2010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基本情況,從中引出兩個尋常百姓異常關注的話題: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民以食為天,家以居為先”。住房,是生活的一項基本需求。時至今日,住房問題依然是中國百姓普遍關心的一個嚴峻話題。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對於房產的改革,越來越關注,到了街頭巷尾無不議論的程度。1997年,中國的住房改革正式上路。國務院提出建立“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係”,由此終結了推行幾十年的福利分房;

1998年左右,眾多工廠職工掏錢購買自己租住的單位房屋,中國由此飛速進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時代;

200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市場化、民營化”的階段,而房價也踏上了飛速上漲的曆程;

2003年,中國樓市的第一個大陽春,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紛紛實現房價翻番,當然,與之相對的是老百姓的望樓興歎;

2007年,伴隨火暴的股市,中國房地產市場再次上演“火線狂飆”,房價的上漲速度讓人措手不及、瞠目結舌;

2009年底,隨著實體經濟的全麵複蘇,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了又一輪發力,各地房價紛紛超過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最高值,並不斷創下新高;

2010年,國家重拳出擊房地產市場,嚴厲打擊過高房價,保障性住房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百姓視線裏。近些年來,房地產業一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同時也是一個高利潤產業。在以市場化為主的指導思路下,房地產商大多追求高利潤,從而導致房地產畸形發展,讓太多的老百姓望而生畏。其主要問題表現為:少數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產市場秩序比較混亂。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就是,在虛熱的房產市場中,商品房價格節節攀升,已建好樓盤和在建樓盤層出不窮,然而,幾乎個個追求暴利,真正適合老百姓住的樓盤卻沒有幾套。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保障性住房的渴求就不難理解了。

“社會保障性住房”,是指由政府投資興建或收購的,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或者租金標準,具有保障性質和特定用途的住房,具體包括保障性商品住房、公有租賃住房、拆遷安置房以及落實僑房政策安置房。保障性住房與市場上的商品房相比,一個為了公益,一個為了贏利,有著本質不同。對於老百姓而言,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點當然就是便宜、實惠。

中國人口眾多、土地缺少,迫切需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這是基本國情。推廣建設保障性住房,是大勢所趨。在過去,一個普通居民,辛辛苦苦一輩子,賺得的那些錢,往往還不夠買一套房子。現在,相信隨著保障性住房的推廣,“廣廈千萬間,百姓俱歡顏”的夢想,離我們的距離將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