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再見的旅行 第四章 鳳凰:A麵B麵(3 / 3)

從懷化去鳳凰:懷化火車站下車後,出火車站乘的士(5元)到汽車西站有班車到鳳凰,每小時一趟,票價36元/人,行程兩個半小時。

銅仁去鳳凰的班車在銅仁火車站對麵的“銅仁汽車北站”坐,票價25元,行程70—90分鍾。

最佳出遊時間

鳳凰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年平均氣溫12℃~16℃,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在24℃左右,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在1.7℃—4.3℃。四季都適合去,以春秋季為佳。不過最好不要趕在五一節、國慶節期間去,一座小城人山人海,讓你完全體會不到旅遊的樂趣。

行走鳳凰

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冽,樓閣掩映於群峰流水之間,玲瓏秀麗,如一幅含蓄雋永的山水畫。

小通票148元(包含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沱江泛舟、萬壽宮等9個景點)

鳳凰縣城很小,一般不用坐車。綠色的士起價3元,環保電瓶車1元/人。

沈從文故居★★★★★

提到鳳凰古城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沈從文,正是他的生花妙筆讓這座荒僻而美麗的古城聞名天下。沈從文故居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四合院建築,整個建築古色古香,有著濃鬱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是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

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故居位於鳳凰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裏,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係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環境幽靜安謐,建築古老質樸。

虹橋★★★★

橫臥於沱江之上的木製長廊,古色古香,橋內兜賣手工藝品的吆喝聲演繹出一幅鳳凰的“清明上河圖”。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篷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曆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

奇梁洞★★★★

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鍾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門票60元 開放時間:07:00-18:00(4月1日-11月15日);07:30-17:30(11月16日-次年3月31日)

在鳳凰汽車站乘前往奇梁洞方向的中巴,票價3元。

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曆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征,涵溶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明朝當時的治國方法及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曆史史料。

門票45元 開放時間:冬天:8:00-17:30;夏天:7:30-18:00

在鳳凰汽車站乘坐鳳凰到阿拉營的班車,車費大約3元,到南方長城下車。

舌尖上的鳳凰

鳳凰好吃的東西太多了,味道香辣,而且價格都不貴。不僅有沱江裏的小魚小蝦,還有很多時令的野味——蕨菜、筍子、蘑菇、地衣。最有名的要數血耙鴨了,酸菜魚、幹鍋臘肉也是遊人們喜愛的菜肴。

玩轉鳳凰

鳳凰古城的酒吧很多,主要分布在沱江河的兩岸。這些酒吧在室內布置上很講究一種原始和自然的氣息,多用木頭做材料,遊客可以在裏麵看書、品茶、喝酒、上網,甚至可以在專門設計的牆壁上用筆留下自己的心聲。

住在鳳凰

鳳凰除節日和周末外,住宿一般都不緊張。旅遊團隊一般住賓館而自助遊者大多住家庭客棧。 這邊的客棧由於位置、設施的不同,一般差價也比較大,普通的家庭客棧在40元一間房(雙人間)左右,一般都有彩電、熱水、獨立衛生間。而一些有空調,位置較好的客棧則貴一點,一般60-80元/間房。賓館則變化較大100-300元/間。節日會大幅度上漲。

購物鳳凰

苗族的剪紙、銀飾;土家族的織錦;鳳凰的蠟染、藍印花布是湘西有名的工藝品,且多手工製作,古色古香,擱在家中作為裝飾是極好的物品。選購手工藝品是鳳凰旅遊的精華之一,手工藝一條街值得一逛,其中吳花花的紮染,熊承早、劉大炮的蠟染,葉水雲的織錦,皆是自產自銷,值得留意。野生獼猴桃、古丈毛尖、古丈板栗、龍山大頭菜等是湘西有名的土產,美味不說,價格還實惠。

紮染

紮染古稱紮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薑糖

薑糖最早發源於南方,是用生薑提煉薑汁和紅糖混合製成。由於薑有去濕祛寒的作用,還可以減輕口幹舌燥時人口中的苦澀味道,因此特別適合南方潮濕氣候下,以及北方多雨季節時食用。

銀飾

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可分頭飾、胸飾、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盛裝飾、童帽飾、個別地方還有腳飾。苗族銀飾以多、以重為美,苗族銀飾都是由苗族男性銀鐵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400多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