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營養:平衡營養的食物搭配
一分鍾營養提要:
身體需要平衡的營養,因此選擇食物,首先要保證平衡身體的營養需要。
即使某種食物營養價值非常高,也要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
粗糧與細糧、蔬菜與水果、葷食與素食、酸性食物與堿性食物等食物搭配,是保持我們吃對食物的基本原則。
粗糧與細糧的搭配
我們平時習慣把大米、白麵等稱為“細糧”,而把玉米麵、小米、高粱米等稱為“粗糧”或“雜糧”。並且,多數人還認為吃細糧比吃粗糧、雜糧好。
真是這樣嗎?
其實,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粗糧和細糧各有特色。粗糧能供給人體較多的熱能,而且蛋白質,食物纖維,鈣、鐵等礦物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含量也較多,因此應該說粗糧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也不能因此就隻吃粗糧,拒絕細糧,因為粗糧和細糧在營養上各具特色,口感上各有千秋,因此平時吃糧時,應避免品種單一,混合食用或輪流食用最好。這樣才能使粗、細糧中的營養成分互相取長補短,滿足機體的需要。
下麵我們就分別看看粗糧和細糧的營養價值:
粗糧的營養價值
粗糧指玉米、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芝麻等,其中前三種是我們常吃的。
(1)由於加工簡單,粗糧中保存了許多細糧中沒有的營養成分,比如食物纖維素、B族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等。
(2)很多粗糧還具有藥用價值。美國科學家發現,燕麥麩能夠降低血脂、血糖,可有效預防糖尿病。
(3)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項調查表明,蕎麥對糖尿病也大有益處,而玉米則可加速腸蠕動,有利於腸道排毒,從而減少患大腸癌的機會。
(4)粗糧中的食物纖維可以防治老年便秘。
(5)某些粗糧還是健腦食品,如黑米可養精提神,黑芝麻可預防衰老等。
細糧的營養價值
在五穀裏麵,小麥、稻米等因口感好而被稱為細糧。
(1)細糧不僅口感好,而且相比於粗糧它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和吸收。
(2)細糧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比如在大米中,不僅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而且蛋白質含量也高於粗糧。
(3)小麥中的蛋白質含量也要高於粗糧,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
粗中有細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粗細搭配
食物要多樣化,“粗細糧可互補”。單純粗糧或單純細糧營養成分都不全麵,要粗糧、細糧搭配,進行互補,一個星期吃2~3次粗糧,定期吃點小米麵、紅薯等。中年人尤其是有“三高”、便秘等症狀者,或長期坐辦公室者,接觸電腦較多的人群,應酬較多的人群等,都要多吃些粗糧。
原則二:粗糧與副食搭配
粗糧內的賴氨酸含量較少,單獨吃可能會造成身體賴氨酸缺乏,因此可以與牛奶等副食搭配,以補其不足。
原則三:粗糧細吃
粗糧普遍存在感官性不好及吸收差等劣勢,因此可通過把粗糧熬粥,或與細糧混起來吃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來說,胃腸功能較差的老年人及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兒童,最好少吃粗糧。即使吃,也要做到粗糧細吃;患有胃腸潰瘍及急性胃腸炎的朋友,食物大多要求細軟,所以要盡量避免吃粗糧;而患有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腸炎的病人也要少吃粗糧,以免造成消化不良;運動員、體力勞動者由於要求盡快提供能量,也要盡量少吃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