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十一 保持健康 5.養護心理——讓你的“心”更健康(1 / 2)

習慣十一 保持健康 5.養護心理——讓你的“心”更健康

世界長壽學者胡弗蘭德說:“在一切對人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壽的、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因此,人們應該時刻重視對心理的護養,以保持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的程度越來越激烈,人們幾乎一直要承受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和衝突。工作難找,下崗,做生意或炒股隻賠不賺、升學屢試不中、人際關係難處或家庭破裂……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現實中的種種困難和不顧之事無情地擺在許許多多人的麵前。在這種狀態之下,要始終維持一種平和的心境,似乎已是遙遠的夢。

心理學家認為,在不同的生活階段,不同的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焦慮情緒。說實話,這也不全是壞事,因為焦慮常常使人鼓起勇氣麵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然而現代社會的超負荷的生存壓力往往會使人感到無法適從,難以把焦慮控製在積極狀態下。由於長期的緊張、恐懼和患得患失,焦慮情緒會繼續發展,成為心理疾病。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心理疾病表現多種多樣:極度沮喪、產生幻覺,不時的空虛、無助感,頭疼等,如果這些病嚴重到足以幹擾日常生活時,就要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心理疾病還可表現為:

(1)長期的憂鬱。

由於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疾病,現代生活使人容易產生憂鬱,繁忙的工作,不順心的事情,看不見未來,都容易使人產生憂鬱。短段時期憂鬱還看不出有多大的危害,隻要及時調整,就可能好轉,而長期的憂鬱就可能導致嚴重的疾病發生,所以,對憂鬱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2)強烈的孤獨感。

感到孤獨是一種輕度的心理疾病。人本來就是一種群體的動物,合群,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就會使人感到快樂;如果不願意和人交往,而把自己封閉起來,就會產生孤獨感,有了這種感覺,人就會越來越孤僻,越來越不願意和人交往,就成了病態人生。

(3)碰到重大事情無法自行判斷。

重大的事情,正常的人都會作出正常的反應,作出正常的判斷和應對。而心理出現疾病的人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會出現優柔寡斷,思維陷入自相矛盾的狀態。這就是說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使其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4)始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又沒有其他合適的友人的協助。

心理正常的人都會結交一定的朋友,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向朋友討教,請求幫助。而心理病態的人是沒有朋友的,他總是好高騖遠,覺得沒有人配得上與他交往,對待工作也是一樣,沒有一件工作是他滿意的,他總是生活在失意的狀態之中,他對一切都不滿意,他就永遠生活在不滿之中。

(5)人際關係不和諧。

心理不健康的人肯定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他不能和人合作,他不會相信任何人。

(6)經常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