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一:治好病的智慧 同病異治,辯證為綱
在《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書中記載:“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得治之大體也。”是說黃帝在與岐伯研究如何治病救人的時候說:岐伯啊,你說這醫生治病救人,同樣的病,但治法不一樣,怎麼就都好了呢?岐伯於是就從各個方麵給黃帝進行了解釋。這應該是對“同病異治”這一治療原則的最早記載。
同治異治,簡單地說就是看似相同的病,卻治法不一。舉個有名的例子,在《三國誌·華佗傳》中記載:名醫華佗時值東漢戰亂時代,一日,正走在大街上,被兩名官府的小嘍囉攔住去路,要他跟隨便他們進衙門裏走一趟,華佗正奇怪呢,自己也沒犯事啊,怎麼這二位爺要抓自己呢?官大壓死人,不得已華佗隻好跟著這二位進到衙門裏。剛進門,就聽到裏麵有病人的痛苦叫聲,華佗頓時放下心來,心想,大概是讓我治病的。果不其然,裏麵的二位爺已經被疼痛折磨的不成人樣了,早已沒了往日凶神惡煞的模樣。華佗仔細看了看二人,發現二人雖同屬於身熱頭痛,看似病情相似,但其中一位的病情屬表證,可用發汗藥治療,而另一位則為裏熱證,得用瀉下法進行治療。一番診視後,華佗開下了兩個方子。看到不一樣的兩個方子,旁邊的人有些奇怪,其中的一個人還指著華佗惡狠狠地說:“你小心點項上人頭啊,不給爺治好了,你走不出這衙門府。”華佗說:“你們盡管放心,服藥之後,明早即可見效。”果然,二人服藥後均告痊愈。這一典故,說得就是華佗非常注重辯證施治,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就醫學的本身而言,對症下藥所反映出的正是中醫的一條治療原則——同病異治。其含義是,對於患者在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相同症狀要作具體分析。由於其病因不盡一致或完全不同,所確定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不能相同的。正如華佗精辟的分析那樣:倪尋和李延所表現出的病痛雖均為頭痛,但其一病在外,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應該用發汗法以驅散風寒;其一病在內,是飲食所傷造成的,應該用瀉下法以去除食積。由於他辨證準確,二人用不同的藥物治療後疾病都立刻消除了。
在我的行醫過程中,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更讓我深刻體會到病同醫不同的微妙所在。一次鄰居老宋夫妻倆敲門進來,雖說現在的城市,因高樓大廈防盜門的阻隔,鄰裏之間已不象以往那樣低頭不見抬頭見了,但是,我們是多年的老鄰居了,關係還是不錯的。一進門來夫妻二人的聲音不同以往,還夾雜著咳嗽聲,我一聽自然就明白了他們肯定是上門求醫來了。
果然,他們夫婦倆感冒後咳嗽不止,來我家看病。老宋說妻子得病後傳給了他,他咳嗽咯出的痰液粘稠,帶黃綠色,鼻涕也呈綠色。我給開了清肺散為主體的藥方,主要是清熱疏風的藥;老宋的妻子鼻流清水,咯出的痰是清稀的,我便給開了小青龍湯,主要是發散寒冷邪的、熱性的藥物。這是因為雖然得病的原因是一來的,即妻子把感冒病毒傳給了丈夫。但兩人的內在體質不一樣,抗病的表現也不一樣。
開完藥之後,我囑咐他們趕快回家喝藥休息。誰知第二天我一下班,他們夫婦又一起來我家,說服藥後咳嗽更厲害了。這讓我有點費解,雖說傷風咳嗽不好治,可是我覺得自己治咳嗽還沒有這麼完全失敗的,一個人不好轉還說得過去,這兩個人都全轉重了,可真是沒有過。我便問他們飲食起居,看看能不能找出點蛛絲馬跡來,可是都沒有發現問題。這讓我很頭痛,細想了一下,我說:“老宋,走,帶我上你們家去。”到了他們家,我直奔他們家的灶台,熬剩的藥渣還在藥罐裏,我看了看,然後問:“這是誰的?”老宋說:“我先給我媳婦熬好了,把藥渣倒了,這不又熬上我的,還沒來得及倒呢!”聽完他的話,我歎了歎氣,告訴他藥弄錯了。他把妻子的藥給自己喝了。而他自己的藥也給他妻子喝了。然後又把他拿的兩副藥重新檢查一遍,寫上名字,讓他們接著服用。
又過了一天,在門口看到老宋,他告訴我他們夫婦感覺好多了,還說都怨自己太不小心,覺得都是治咳嗽的藥,就沒當回事,吃錯了也沒發覺。
我說,你下次一定要記住了,雖然是同樣是感冒引起的咳嗽,但因為你們的體質不同,抗病毒的能力也不能相同,治療的方法也不相同。雖然這在西醫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西醫覺得病都是一樣的病,開出的藥也會是同樣的藥,但是中醫就不同了,一個人一個方子,不能吃錯,吃錯了就會加重病情。
一番虛驚後,我也在以後的看病過程中特別留意一定要叮囑病人不能吃錯了藥。
中醫的同病異治,也許會讓西醫理解不了,因為這根本不符合科學,就拿最簡單的貧血來說吧,西醫的治療無非就是補血補鐵等,而中醫則還是要辨證的,比如是血虛還是腎虛、肝虛啊!一個簡單的貧血在中醫是有好幾類的。這也是為什麼中醫是從整體治療而西醫隻是簡單的治療疾病了。但是,中醫的同病異治對臨床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並且都療效顯著。
小提示:
幾千年來,同病異治這一原則一直是辯證論治醫療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注意了疾病的內外因素的辯證關係,也注意了治療方法的多樣性。因為同一種疾病在不同條件下變化又各不一致,所以在辯證論治時,除分辨五髒六腑、虛實寒熱等情況外,對於同樣疾病還要注意根據病人所處的地區、氣候、季節、生活習慣、飲食、體質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使“各得其所宜”,才能更好地治愈疾病,提高療效。
異病同治,各得其所
中醫中的“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療的法則。中醫治病的法則,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病機的區別。異病可以同治,既不決定於病因,也不決定於病證,關鍵在於辨識不同疾病有無共同的病機。病機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異病同治是中醫的治病方法之一,也稱“多病一方”。例如,有一類疾病,由於多種疾病往往顯現同一類型,如一感冒病人,劇烈頭疼,大便不通,舌幹苔黃,服鎮痛藥無效;有一失眠病人,症狀同上一樣,服安眠藥無效;又一哮喘病人,症狀同上一樣,服平喘藥無效;中醫用了同一“瀉下藥”,“胃實一除”,症狀消除。叫做“異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