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一:治好病的智慧 同病異治,辯證為綱(3 / 3)

4.求醫心理有誤區

中國人普遍存在的求醫誤區。有些人認為小門診、“專科醫院”比大醫院收費低廉。現在,居高不下的醫療費用成了尋常百姓難以承受之重,得了疑難雜症去大醫院治療,效果不明顯,花錢卻不少。於是,有人就利用這一心理,打出了“免收掛號費”“免收檢查費”“免收化驗費”“藥費打折”“無效退款”“治愈之後再交費”等幌子,靜等願者上鉤。其實,看便宜往往不便宜,免的費用最後都加在了藥費中,所謂的“無效退款”“治愈之後再交費”,更是摸棱兩可,很難操作,最後總是患者吃虧。

5.相信“偏方治大病”

“偏方治大病”的說法在中國具有非凡的影響力,遇到疑難雜症,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尋找秘方。無孔不入的“老軍醫”抓住這一社會心理,自稱有“祖傳秘方”“特製神藥”,誘惑患者動心。

廖女士是某醫院的腫瘤科大夫,采訪中她講了這樣一件事:前年她收診了一位乳腺癌病人,經過手術和化療,病情非常穩定。但是去年年底病人突然病危,經檢查發現她腎功能嚴重損壞。接著病情就開始惡化,很快就死於腎功能衰竭,這讓廖女士大為不解。前不久,患者的兒子來看廖女士,閑聊之間揭開了謎底:這位病人受病友的誘惑,花了6000多元錢從江湖郎中那裏購買了兩個療程的“抗癌靈”,剛用了不到一個月就釀出了悲劇。廖女士說,民間秘方有精華也有糟粕,有真也有假。而且,個人手中的方子總是秘不示人,配伍不詳,未經藥監部門審核,患者盲目使用,無異於盲人騎瞎馬:碰巧了,偏方治大病;碰不巧,偏方也可能要命,“治療”成了自殺。在她看來,那些江湖郎中的廣告荒謬得可笑:“專人、專病、專方、專藥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精髓,所以僅從這些江湖郎中‘大而化之’的態度來看,他們就不可能治病救人。”

6.健康知識貧乏,對一些疾病的治療存在誤區

不少患者並不了解醫學進展的情況。比如,今年40歲的吳先生是個肝炎患者,聽說哪裏有藥能治這個病,就馬上去買,為了治病,已經花去了近5萬元錢,結果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肝功能也有問題了。在不少患者的心目中,治療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病毒指標轉陰,即所謂的“大三陽”“小三陽”全部轉陰,誤認為隻要病毒指標轉陰了,肝炎才算是治好了。現在治療乙肝的廣告特別多,而且都自稱療效神奇,大小三陽患者通過治療,兩個月就可以轉陰康複了。乙肝難治,在醫學界是個公認的事實,目前還沒有治大小三陽的特效藥。根據醫學文獻的記載,通過抑製病毒以後,約有30%的病人從大三陽變成小三陽,小三陽變得完全沒有還是不可能的。一般小三陽就不治療了,我們治療的目的就是把大三陽變成小三陽就達到目的了。其實大小三陽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一般性的接觸,傳染不明顯,也並不是所有的大小三陽患者都必須治療。現在人們的治療有個誤區,就是隻要是大三陽就治療,這有點太盲目。隻有HBVDNA陽性,轉胺酶升高的病人證明他是有肝炎了,這個時候可以進行治療。其實,不僅是小醫院不要相信,任何聲稱能治愈乙肝的說法,都值得懷疑。目前,全球醫學界對乙肝治療的研究還沒有取得突破。現在的藥物,隻能抑製乙肝病毒的繁殖,但不能完全把它們殺死。

7.隨便用藥

某些患者憑著自我感覺不適,或個別明顯體征,自我判斷是“老毛病”,便不加思索選用過去曾用的某藥。如此這樣反複選用某藥,將會造成一些不利因素。如:(1)有可能因某種藥的多次反複使用,而產生藥源性疾病。而且老毛病複發,其誘發因素並非相同,某些臨床體征並非完全一致,原來所用藥物也難以兼治新出現的並發體征。(2)反複長期使用某種藥極易產生耐藥性,使某藥用量要加大,但效果並不隹,毒副作用反而增強,導致病情惡化。

還有的人自診不明確,感到某種疾病症狀與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藥,卻忽視了一人會有多種疾病共存,同一種疾病會有多種症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與人之間還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誘發因素等。如常見的細菌性肺炎,共同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咯痰、胸痛、白細胞數增高等,按病因不同,可分為鏈球菌性肺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綠膿杆核菌性肺炎等,根據其致病菌種,症狀性質、急緩程度等不同情況,所用藥物也就必然不同;還應該注意到同一藥物對於不同的病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因病、因人科學地使用非處方藥物,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8.隨意增減藥物用量

有些病人用藥不能按時定量,療程不分長短,忘服、漏服、亂服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有的病情稍有好轉,不適感覺明顯減輕時,就不想再用藥;有的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藥不便而忘服;有的為治病心切,急於求成而亂服,使用劑量隨意加大,或在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品種,這種不規範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易導致耐藥菌種增多,二重感染等,使病情複雜化,給治療帶來困難。因此,使用非處方藥,應該參照藥物說明書上的規定,嚴格掌握用量和療程,這樣才能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還有的人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采取多藥並用,認為可達到防治兼顧,事實上無指征的多藥並用,必定會攪亂人體正常防禦功能,易引起藥物與藥物、藥物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增高,有時會產生並發症使病情加重,有時會掩蓋病情症狀,延誤對疾病準確疹斷和治療

其實,在我們生病時,如果飲食還算正常,並且沒有什麼特殊症狀和表現的話,就不必特別緊張,備一些常用的中成藥就可以輕鬆解決問題了。在平時大家就可以多了解一些常用中成藥的知識。當生了小病時,並不需要花大量的金錢和吃太多,太好的藥。隻需針對自己的情況,對症治療就可以。

小提示:

病人得病,關鍵是要找到病因,再予以治療就可以了。如果隻是一些小病,在心裏上,也不要把疾病當成負擔,看得過重。調理調理,重的就再吃吃藥,也就很快就好了。但當小病被當成大病醫時,吃了高價藥不說,病還不見好轉,白白耽誤了時間,有時搞不好還會延誤病情,成了犧牲品。所以在認識上就不要陷入到誤區當中。小病還是要按小病來治,小病就是小病,不可把它等同於大病來看待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