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七:病同地不同——不同地域的同病不同醫 傳統醫學重要治病理念——因地製宜(1 / 2)

講座七:病同地不同——不同地域的同病不同醫 傳統醫學重要治病理念——因地製宜

“因地製宜”這個成語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話說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吳國,吳王很器重他。一次,吳王征詢伍子胥有什麼辦法能使吳國強盛起來,伍子胥說:“要想使國家富強,應當由近及遠,按計劃分步驟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禦工事,把城牆築得既高又堅實;其次應加強戰備,充實武庫,同時還要發展農業。充實糧倉,以備戰時之需”。吳王聽了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修築城防,充實武庫,發展農業,都應因地製宜,不利用自然條件是辦不好的”。果然,通過這種“因地製宜”的措施,吳國很快地強盛起來。所以說不管做什麼樣的事都要根據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製訂與之相應的措施,養生治病亦是如此。

《黃帝內經》中的治療法則

三千多年前的醫學巨典《黃帝內經》中早就提出了“因地製宜”的中醫治療法則。《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中記載,黃帝問:“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意思是:醫生給人治病,相同的病但是治療方法都不一樣,病人的病都能治好,這是為什麼?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意思是說:因為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體質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岐伯繼續說:住在東方的人,喜歡吃魚類海鮮,口味重,吃魚多會產生內熱,鹹味重會使人傷血,當地人皮膚黑,肌膚鬆疏,容易發生癰腫如癤子、痤瘡一類的病,這類患者適合用砭石(相當於現在三棱針一類的器具)治療;住在西方的人,環境多風沙,土強水硬,多吃肉脂美食,人多肥胖,外邪不易侵犯,但內髒容易發生疾病,所以需要用峻烈的藥物來治療;北方地區,氣勢寒冷,人們常遊牧野居,以畜乳為食,這樣內髒常受寒邪,容易發生脹滿的病如胃脹等,治療上最宜用艾灸燒烤;南方地區,陽光充沛,雨水多,地勢低窪,水土潮濕,居民喜歡吃發酵的食品,人的皮膚致密而帶赤色,易於發生拘攣濕痹如風濕等病,在治療上適合使用針刺;中央地區,地勢平坦多濕,水土肥美,萬物昌盛,居民食物廣雜,而且勞動的少,所以容易發生痿厥寒熱等病如各種功能萎縮的疾病,治療上應該用導引按摩。

在這本書中,岐伯強調了好的醫生應參合各種治法,針對病情,給予恰當的治療。如西北方天氣寒冷,其病多外寒裏熱,應散其外寒,而涼其裏熱;東南方天氣溫熱,因陽氣外泄,故易生內寒,所以應收斂其外泄的陽氣,而溫其內寒,這是所謂的“同病異治”,就是指同樣發病,因地域不同而治法不同。

疾病需因地而治

人體中所存在的全部化學物質,都來自土壤、空氣和水。由於不同地區之地殼中所含的化學成分不同,因此水質與土質成分也隨之不同,從而使各地域的人群擁有了不同的體質。《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中就講到東方之人易患癰瘍,西方之人其病生於內,北方之人藏寒生滿病,南方之人易病攣痹,中央之人易病痿厥寒熱。說明地區方域不同,就容易發生某些地區性疾病,從而揭示了地理環境與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所以疾病的治療必須因地而異。

有這樣一個事例:張先生在京城某著名醫學院求學,師從學院資深中醫老教授。老教授出身京城中醫世家,對用方遣藥深有研究,所以平日裏張先生在學習上兢兢業業,深怕錯過了每一次學習的機會。老教授也對這位勤奮好學的弟子十分喜愛,每次出診治療時都把張先生帶在身旁,給張先生創造了許多學習的機會。張先生也十分重視和珍惜這些機會,把每次病人的病狀以及老教授的病方都詳記於冊,回頭研讀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