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七:病同地不同——不同地域的同病不同醫 傳統醫學重要治病理念——因地製宜(2 / 2)

老教授對慢性腎病的治療最為擅長,在全國都大有名氣,他針對其中脾腎陽虛者,輒用附、桂之類藥材,其附子常用達15~30克,讓病人持續服用數月或者幾年,療效非常之好,基本上每位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其中治愈者的不計其數。對於這些治療經驗張先生都牢記於心,感覺頗有收獲。

畢業後張先生返回老家上海,進入了一家中醫醫院工作。平日裏謹記老教授之教導,對工作一絲不苟,對病人關愛有加,學以致用使得張先生接觸的病人逐漸多了起來。一些慢性腎病的患者聽說張先生師出老教授,都紛紛前來求診。張先生按老教授的經驗與自己的實踐對病人一一診治,同樣以附、桂之類藥材為方,其中以附子15克佐於方中。但幾天後有些病人竟然出現了鼻衄、牙齦痛、咽喉痛,或者口幹便秘等不良反應。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遂問其師老教授,才知乃附子過量之故。

老教授說,京滬兩地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水土氣候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兩地人的體質各有不同,上海人對辛熱之品耐受性比北京人差一些,而附子辛、甘,屬大熱之物。所以隻要酌情減少附子的用量,自可藥到病除。老教授還說,由於各地人的體質不同,所以對治療方法的要求十分嚴格,隻有積累行醫經驗,才能正真做到辨證施治。要求張先生在治療的時候不可拘泥於單一的藥方,對所學的知識要靈活運用。

張先生聽從老教授教誨,在充分了解京滬兩地人群體質差別的基礎上對症施治,最終成為了一名知名的醫師。

《醫學源流論》中說:“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凡受風寒難於透出,宜用疏通重劑;東南之人氣浮而薄,凡遇風寒,易於疏泄,宜用疏通輕劑;至交廣之地,則汗出無度,亡陽尤易,附桂為常用之品。若中州之卑濕,山峽之高燥,皆當隨地製宜”。說明了對於同一種病症,各地療法以及用藥的藥量都有明顯的差異,把握好這種差異,才能要到病除,對疾病起到根本性的治療作用。

對於用藥的藥量,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說得更為細致:“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氣候溫暖,人之生於其地者,其肌膚淺薄,麻黃至一錢即可出汗,故南方所出醫書不過一錢之語;至黃河南北,用麻黃約可以三錢為率;至東三省人,因生長於嚴寒之地,其肌膚頗強厚,須於三錢之外再將麻黃加重始能得汗,此因地也。”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同一種病症,再考慮發病原因、發病症狀、發病時節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發病的地域。

小提示:

中國傳統中醫藥學具有濃厚的地理思想特色。它從整體觀念出發,運用變易的思維方式,在充分考慮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的基礎上,了解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不同和藥材功效的差別、從而總結出同樣的病症在不同地域的治療方法。所以我們在養生治病的時候不僅要重視人的地域差異、也要考慮藥材是否道地。同一個地域,生態環境從古至今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應當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古醫籍中的理、法、方、藥,對各地臨床辨證施治的經驗不可拘泥,做到因地製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