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七:病同地不同——不同地域的同病不同醫 地域不同體質各異(1 / 2)

講座七:病同地不同——不同地域的同病不同醫 地域不同體質各異

陰陽五行論氣候

我國幅員遼闊,地質結構複雜,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氣候特點,這一點早在遠古時期就被人們所認識。《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中就運用五行學說概述了我國五方氣候的基本特點:“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濕,濕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

? ? 另外《黃帝內經》五常政大論篇中還運用陰陽理論,解釋了地域有南北高下之不同,氣候亦有寒熱溫涼之差異:“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南方熱而東方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北方寒而西方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東南西北話體質

不同的地域,氣候、水質、土質、物產等均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受其影響也各不相同,長期居住在這些地域的人們,便形成了他們各自的地域性體質類型。比如《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中就提到:“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雜食而不勞。”這些內容初步概括了中國遠古時代,東、南、西、北、中五方的地形、地貌、水土、氣候、物產以及人的生活習俗、體質等特點。

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也認為:“西北之人,陽氣易於降;東南之人,陰火易於升。”也強調了西北地域屬陰,所以氣候較冷;東南地域屬陽,所以氣候較熱。由於地理氣候之不同,人的體質不同。人的體質直接影響到人健康與壽命。《黃帝內經》五常政大論篇中通過:“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陽精所降,其人夭。”“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陰精所奉,其人壽。”告訴人們:東南方陽氣有餘,陽精自上而下降,所以氣候溫熱,人的壽命較短;西北方陰氣有餘,陰精自下而上奉,所以氣候寒涼,人的壽命較長。

地域人群體質現狀

人的體質與他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其飲食結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存環境,都會影響到個體體質。我國東部地區濕熱體質較多;南部地區濕熱體質和血瘀體質較多;西部地區氣虛體質、陰虛體質較多,陽虛體質較少;華北地區濕熱體質較多;東北地區氣虛體質、陽虛體質較多。

氣虛體質在西部和東北較多,可能與西部高海拔地區低氣壓、低氧分壓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東北冬季長、春秋氣溫比較低有關。陰虛體質在西部較多,可能與西部地區多風、幹燥、強紫外線輻射等特殊氣候環境有關。濕熱體質在南部和東部較多,可能與南部和東部地區高溫多雨,易釀生濕熱,且經濟發達,老百姓生活相對富裕,常吃熱量大的飲食有關。綜合上述因素,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考慮到由於地域環境帶來的體質差異。

小提示:

在自然界中,如果氣候溫暖,則萬物生長快,收成比較早;如果氣候寒涼,則萬物生長慢,收成比較晚。通過這一現象我們不難看出“早成熟,早衰退;晚成熟,晚衰退”這個道理。說明了地域不同,氣溫不同,影響了萬物生成速度,所以說人體的健康長壽地域氣候環境也有著必然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