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八: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幾點 脾胃不和百病生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穀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髒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脾胃功能正常對人體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又會經常在無意間傷害了他們,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都有哪些因素容易引起胃受傷害呢?下麵我列舉幾個,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1.藥吃多了傷胃。
所有的藥物都能嚴重傷害身體的器官,大家都知道吃西藥傷胃,其實吃西藥不隻傷胃,五髒六腑都會受到傷害。經常吃西藥的人,身體各方麵的毛病也都很多。所以,不要靠藥物維生,要從飲食習慣、情緒、環境各方麵下功夫。因此,能不吃藥,就盡量不吃。即使非吃不可,也一定要把它當作過度時期的手段,有效地控製過程住。
2.吃得太飽。
去吃自助餐的時候,餐館的口號就是,隨你怎麼吃,隻要別過度浪費。三五成群的,人多也熱鬧,都是吃些自己愛吃的,量多又大,就使勁猛吃。吃的東西是不少,也很好,也很美味,但是呢?你有沒有考慮到你的胃,吃得太飽了,胃肯定承受不了。也要節製,節製特別重要,養成好的習慣,如吃七分飽就好。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40歲後六分飽;50歲過後五分飽,直到120歲。
3.憂思最傷脾。
一定要懂得把憂慮煩惱交出去,心煩慌亂的憂思要不得. 憂思會造成對脾的傷害。象在飯桌上教訓孩子的父母,光知道生氣,責備批評孩子,這樣一來會影響孩子的食欲,搞得孩子也吃不好飯。 教育孩子可以,但是時候不對呀,起碼不應該在孩子吃飯的時候。還有不開心的人,經常愁眉苦臉的,整天心情不好,搞得身體也弱。還經常愛生病,病了後還不愛好。建議在看待問題上不要老鑽牛角尖。
4.壓力太大,傷害脾胃也太深。
壓力也是所有造成脾胃傷害中最大的原因。這也是我們現代人麵臨最大的問題。其實壓力不隻引發脾胃問題,還會引發糖尿病、心髒病、高血壓,尤其與癌症有最直接的關聯。壓力傷脾胃,當壓力已經超過了它能抗拒的指數時,就會先受損,但是真正的長期累積之後,受害的又是整個身體細胞,還會開始引發其他病變。要盡量放鬆,改善你的情緒,不要弄得壓力太大。沒事時,可以多運動運動。
脾胃損傷者不妨從注意下麵的習慣開始:
1.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脾、胃具有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的功能。造成脾胃損傷的主要原因,中醫稱為“飲食所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營養成分的均衡。在進餐上要定時定量。也不要把不同的肉類一起吃,這樣太不好消化。不要飯後馬上就吃水果和甜點。也不要到睡覺前還吃東西,這樣不規律的生活,不僅受損身體,還會使整個心靈的狀態都會出問題,影響第二天的效率和心情。
2.多吃些養胃的食物。
注意胃的保養。可多吃南瓜,適宜於胃病患者。南瓜內含有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南瓜所含成分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有防癌功效,並能幫助肝、腎功能的恢複,增強肝、腎細胞的再生能力。
多吃小米,可以做點小米粥來喝。可以起到暖胃,安神的作用。平時吃飯的時候就可以喝上一碗,在不知不覺中還起到了養胃的作用。豈不是很好。也可以把小米粥當做你的早餐,很方便也很省事,並且還有營養,此外還能起到養胃的作用。真是一舉兩得。
另外還可以多吃些菠菜、胡蘿卜、洋蔥、大蒜等。
比如下邊的一道菜,也可以起到溫胃止痛,治虛寒胃痛的作用。
清燉鯽魚:製法:將鯽魚去鱗及內髒,生薑(50克)切片後放魚上幾片,其餘和橘皮(10克)、胡椒(2克)、吳茱萸(2克)一起紗布包填魚腹內,加入黃酒(50)克、鹽、蔥、和水(15毫升),隔水清蒸半小時,取出藥包加入味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