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傳說在現在還留有“佐證”。而且,現在在西南數省還留有不少有關他的遺址和傳說。據說,他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還作了一首詩: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而多年之後,一個自稱是朱允炆真身的90歲高齡的僧人,又現身於廣西一家衙門。這個和尚從雲南一路到了廣西,來到思恩府,對知府自稱是建文帝。知府很害怕,連夜上報到皇宮,同時把這個和尚也送進了宮中。但是,當時是“靖難之役”過了38年,大臣們一算,建文帝如果活著的話,也不過是五六十歲。怎麼可能90歲呢?明顯這位老和尚冒充之前完全沒有做任何調查,連年齡這種基本條件都能說錯了。經過審問,最後才知道,他真名叫楊應祥,是河南鈞州人。於是,楊應祥當即就被處死了。
冒充皇帝這種事自然不是小事,於是這件事很快傳出了皇宮,在全國各地被傳得沸沸揚揚的。而這時正遊離於廣西的真建文帝朱允炆聽到這個傳言後,也被勾起了離家多年“遊子”的念家情緒。於是,他就回宮了。而發生過一件冒充事件之後,當時的皇帝明英宗一聽到就很慎重地派當年曾服侍過建文帝的宦官吳亮去辨認。來人左腳上有一顆黑痣,而服侍過朱允炆的吳亮一看就忙說這正是建文帝朱允炆。這種巧合畢竟不太大,於是,朱允炆就被迎回了宮內居住,直到老死。人稱老佛,死後埋在西山,就是現在的北京西阜成門外海澱區一帶。
可是這種說法仍遭人質疑,當年朱棣把皇宮圍了個水泄不通。朱允炆一行人居然能安全地溜走,還沒被人發現,實在說不過去。
而接下來這種說法,更傳奇,而且還牽扯到了曆史上有名的曆史事件——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無疑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一件了不起的壯舉。他具有高度前瞻性的眼光,使國人終於見識了“外國人”。但有種說法,說朱棣的這一舉動,真實動機是想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難道他對朱允炆的恨意深至骨髓,不惜耗費國家無法計算的財力、物力去找朱允炆。
當時確有資料記載,朱棣曾派專人尋訪過朱允炆的下落,但牽扯上鄭和下西洋這也未免太興師動眾了些吧?據說,當年朱棣看到那兩具屍體,並沒有真正相信建文帝朱允炆已被燒死了。《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記載,朱棣曾經派戶科給事中胡濙跟認識朱允炆麵貌的內侍朱祥一起,以尋訪武當道士張三豐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
曆時16年尋找之路,胡濙終於打探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他說,朱允炆離開紫禁城後削發為僧,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並且還說朱允炆並沒有奪回皇位的打算,隻想一心為僧。據說,胡濙回歸之時,朱棣已經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就急忙穿上衣服,把他召到臥室裏單獨談了很久。當他聽到朱允炆並無奪位之心時候,終於放下了心口裏的那塊大石頭。
如果說朱棣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朱允炆,可能確有其事。表現叔父對侄兒的關懷也好,怕朱允炆威脅到他好不容易到手的皇位也好。但說到鄭和下西洋,就有點不可能了,畢竟他也不可能得到消息說朱允炆流亡海外了啊?即使聽到了這個消息,然後就決定緊追不舍,作為一國之君和他在位期間的一番作為來看,也顯得太不理智了吧?
那麼,建文帝朱允炆有後人嗎?其實,據記載,朱允炆有兩個兒子,老大叫朱文奎,建文元年被立為太子,燕軍攻入南京時,他已經7歲了,但後來下落不明;老二叫朱文圭,燕軍攻入南京時,他2歲,後被囚禁在中都的廣安宮,朱棣稱帝後就把他送回了鳳陽老家關押起來。朱文圭被稱為“建庶人”,明英宗複辟後,覺得他很可憐,於是就把他放了。明英宗下了指示,允許他在鳳陽自由居住,並且還給了他幾個妻妾。當時,他已經57歲了。據記載,朱文圭沒有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