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死”不明白 第三節朱允去了哪裏(1 / 3)

第四章“死”不明白 第三節朱允去了哪裏

曆史反光鏡

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戰馬嘶鳴、刀槍霍霍,肅穆的皇城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燕王朱棣率領他的軍隊走進了皇城,迎接他的是衝天的火光。他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就伴隨著這場大火,消失在了公眾的視線之外。“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而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即位後改元建文。朱允炆上台後,跟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商量著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朱棣就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僅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叔叔趕下了台。

熊熊烈火是掩人耳目,還是朱允炆作為掌權者所選擇的最惹人眼球的死法呢?

據《明實錄》和《明史》記載,燕王朱棣打入南京城後,穀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投降,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的大軍入城,滿朝文武也紛紛投降。建文帝朱允炆看大勢已去,隻得下令焚宮。朱允炆攜皇後馬氏一起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一起葬身火海。

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派人在宮裏到處搜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宮人都說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自焚,並從火堆裏扒出兩具燒焦的屍體證明。隻是屍體慘不忍睹,已分不清男女了。

朱棣看後裝腔作勢地哭著說:“果然若是癡欸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八天後,朱棣下令:“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但是,我們卻看不到有關記載備禮葬之的建文帝的墳墓在哪兒?究竟用了什麼規模的“禮”呢?

但是,找到的那兩具燒焦了的屍體究竟是不是建文帝夫妻的呢?既然屍體已經麵目全非,自然無法確定。於是,很多人就相信他們說的那就是建文帝夫妻的屍體,也就有了許多種其他的說法。而且《明史》中的記載,前後也有矛盾之處。前麵說“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而後麵卻又說“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其實,明神宗朱翊鈞,這位好奇心頗重的皇帝也探討過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問題。一天,十二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突然跟首輔張居正討論起了這個問題。他問及朱允炆的下落時,張居正回答說:“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從張居正的回答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關於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確切記載當時就不曾留下,而所謂的去向之說,也隻是人們的猜測,並無事實依據。

聽了眾家之言,隻能說大明宮的大火確有其事,至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屍首已經麵目全非,無法辨認了。而且有關“認屍”這回事好像也沒有實施,並沒有聽說朱允炆的哪位至親從他身上發現了某件代表他的身份的東西。就算當真發現了什麼物件,有怎麼能確定不是“移花接木”的計策呢?

而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沒有死的話,他又去了哪裏呢?穀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燕軍破城而入時,朱允炆想要拔刀自盡,少監王鉞攔住他說:“陛下不可輕生,從前太祖升遐時,曾留有一個箱子,並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箱一視,自有方法’。” 朱允炆一向乖巧懂事,一聽明太祖留有遺言,自然會看個究竟。於是,他命人取來箱子,隻見箱內放著度牒三張、袈裟、僧帽、僧鞋等物,並有剃刀一柄、白銀十錠及一張紙,紙中寫著:“允炆從鬼門出,餘人從水關禦溝出行,薄暮可會集神樂觀西房。”朱允炆遵從祖父的指示,當即剃頭落發。他除卻皇冠龍袍,穿上僧衣,揣好度牒,便命人縱火焚宮以作掩飾。然後,一行人來到了鬼門。

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的一扇小矮門。建文帝朱允炆及甘心陪他逃亡的忠實隨從就挨個從小矮門鑽出。一出小矮門,竟已經有一個僧人守候在那裏迎接他了。而且,此僧人一見到朱允炆就叩首稱萬歲,說:“昨夜夢見高皇帝,命臣來此守候。”於是,朱允炆就安心上船了,之後就以一名僧人的身份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