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死”不明白 第二節缺乏論據的“兄終弟及”(1 / 3)

第四章“死”不明白 第二節缺乏論據的“兄終弟及”

曆史反光鏡

兄終弟及,字麵意思就是哥哥死了,弟弟跟著接管哥哥的所有。在原始社會,甚至哥哥死後,妻子也可以由弟弟“接收”。而所謂叔嫂之間的不倫之戀,在哥哥去世之後也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但是,在這裏講“兄終弟及”主要是講王位繼承之說。兄長死後,把王位傳給弟弟,而傳給弟弟時一般是按年齡的長幼依次來繼承,我國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春秋時的魯國、宋國等實行過這種繼承製度,宋、元時也偶爾出現過這種情況。但“兄弟之親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間常不免有爭位之事”。

其實,麵對至尊無上的權力,人性的泯滅之事就會經常上演。而所謂的手足親情,好像隻存在於孩提時候,打架站一邊的就是兄弟,不管血緣關係有多深,那都是純真的手足之情。當長大了接觸了種種誘惑之後,這種感情就會變得很淡薄。而兄終弟及語出《公羊傳》:“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

再次翻開曆史,在眾多的“兄終弟及”事件中,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和宋太祖趙光胤的那出“燭影斧聲”,可說是最蹊蹺、最讓人疑竇叢生的。

趙光義的登基,始終沒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交待。宋太祖趙匡胤雖未立太子,但也從未說過要把弟弟趙光義立為皇位繼承人。而趙光義後來拿來作為證據的杜太後的“金匱預盟”,也是漏洞百出,根本經不起琢磨。反倒是“燭影斧聲”鬧得沸沸揚揚,很難圓場。

公元976年10月20日,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猝然離世。可是,趙匡胤一向身體健康,正史中也沒有他患病的記載。一個健康人忽然地猝死,這不禁令人浮想聯翩?問題是他的屍體也不是在出事現場發現的。那他怎麼就突然死了呢?死前他與何人見了最後一麵呢?而何人在他死後占到了最大的便宜呢?而結果發現,見到最後一麵的人和能占到便宜的人就是同一個人——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那這也就說明了這個人的嫌疑很大啊!其實,趙匡胤猝死後,趙光義馬上就繼承了哥哥的帝位,著實留下了很多疑點,這也成了曆史上的一宗懸案。

據記載,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的一個雪夜,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兩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是深夜。當夜趙光義留宿寢宮,可趙匡胤卻就在當夜忽然去世了。而據記載,當晚的情形如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按照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住在宮裏的,那他為什麼敢違反規定在寢宮留宿呢?是趙匡胤讓弟弟留宿的,還是趙光義自己另有目的留下了呢?

而在趙匡胤猝死後,由趙光義宣布自己成了皇權的接管人。麵對這些來自各方的猜忌,他也拿出了所謂的證據——“金匱預盟”。

據《宋史》記載,建隆三年,趙匡胤、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後病重,趙匡胤一直在旁服侍,不離左右。杜太後臨終之時,把宰相趙普宣入宮,當著趙普的麵,杜太後開始向趙匡胤發問:“你知道你是怎麼得到天下的嗎?”趙匡胤“知書達理”地回答道,是仰仗祖先及太後積下的恩德。杜太後卻說,是因為周世宗立了一個7歲的小孩當皇帝。假如後周有個年長的國君,你就不一定能擁有這片江山了。所以,為了大宋朝的千秋基業,你應該在死後把皇位傳給你弟弟,為國家選一個年長的君王,這才是江山社稷之福。於是,趙匡胤便答應了。杜太後便讓趙普做見證,並讓他寫成誓書藏於金匱之內,這就是“金匱預盟”。

除此之外,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這便成了趙光義繼承哥哥皇位的“合法”依據。但如果真是如此,為何找不到這份盟約的原文呢?而且“金匱預盟”在初版的《太祖實錄》中也未見記載,在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被提及。再者,既然“金匱預盟”是合法的憑證,為什麼不在趙匡胤剛死、趙光義登基時拿出來詔告天下呢?明明那時候宋王朝上上下下都無法理解趙光義的“兄終弟及”,若這時拿出來豈不正好可以撫慰民心?把如此重要的“證據”遲遲拖了5年,才由趙普密奏,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啊!麵對著大家的猜忌,是趙光義慌了手腳把“證據”忘了?還是曆時5年終於編造出了一個“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