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隻有35歲,正值壯年。趙光義23歲,趙匡胤的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3歲。杜太後怎麼會要求兒子在盛年時立下傳弟的“遺詔”呢?難道他咒自己兒子早死嗎?倘若趙匡胤壽終正寢,那身為兄弟的趙光義也應該是半個身子進了棺材的,這又怎麼能將皇位傳給一個垂死之人呢?這顯然唐突無比。
而另有記載,說趙光義、趙匡胤兄弟手足情深,由感情出發可以講得通“兄終弟及”之事。
《宋史》中就有記載兄弟二人手足情深的往事。有一次,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親自到床頭去服侍。燒艾草為其治病時,趙光義若覺得疼痛,趙匡胤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以身試藥,可見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確實深厚。
又據說,宋太祖趙匡胤親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趙光義留守都城。對於軍國大事,趙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趙匡胤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他都不聽,趙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關係,才使他改變主意。可能趙匡胤真的很欣賞弟弟的政治才能,況且比起群臣,自然是他們兄弟關係比較親,說的話感覺就會比較可信。趙匡胤還常對身邊的近臣誇讚趙光義:“光義龍行虎步,自出生時就與普通人不一樣,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說:“福德吾所不及。”但是,這些能作為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依據嗎?說到親,難道兄弟間能有父子間親嗎?
就算趙匡胤對弟弟百般疼愛,皇位也由弟弟承襲,而對這樣的好哥哥,趙光義又是怎麼“報答”的呢?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對侄子的迫害,絲毫看不出他對哥哥的感情。趙匡胤的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亡,次子趙德昭被趙光義懷疑謀立,無奈自刎而死。秦康惠王趙德芳最小,卻“寢疾薨”,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年僅23歲,有人說是被趙光義害死的。就連趙匡胤的遺孀宋皇後死後,趙光義也沒按皇後禮儀發喪,更讓人覺得他的即位很不光明磊落。
按照慣例,新君即位後先沿用舊有年號,到第二年再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卻在即位後,把隻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如果兄弟兩人關係真的如此之好,又何必急著宣布他哥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呢?難不成是急著給自己“正名”?
另外,尚在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前,他就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親信了。他任開封府尹長達15年之久,正是韜光養晦之時,他在此期間組織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據說,光晉王的幕府成員便有60人之多。與此同時,趙光義與朝中不少文武百官都搞好了關係。其中,包括很多趙匡胤的舊部,諸如楚昭輔和盧多遜等掌握實權的朝中要員。這兩人都與趙匡胤關係密切,而在趙光義即位之後都升了官。而趙匡胤之前重用的忠臣,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卻都被調到京師附近做官。如果他的王位繼承人之說合法,這番的苦心經營,又作何解釋呢?是等待時機成熟,就上馬篡位呢?還是說真的很巧合,趙匡胤早有傳位於他的打算,他的這番努力都是自己瞎操心?
但是,這件事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 “殺兄篡位”的說法,於是,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
據說,宋朝王位傳到宋高宗趙構時,趙構沒有兒子。那麼,將來該由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一種意見就占了上風:“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想法非常不滿,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了,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把他帶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燭影斧聲”的真相,並說:“你隻有把皇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出現轉機。”於是,趙構便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
想來,大臣們說的也有道理,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祖皇帝,當後輩們自己沒有了接班人,自然從源頭找起,這好像也並不能說明趙光義做皇帝的來路不正。趙構的夢境內容到底是什麼,我們也無從得知。況且夢境之說,也不能完全當作趙光義篡位的證明,被周圍觀點耳濡目染從而做了這種夢的可能也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