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接下來這種謠傳,也牽扯到雍正時期很有名的文字獄——曾靜、呂留良案。
雍正六年九月,在古城西安發生了這麼一件事。一個化名張倬的書生給陝甘總督嶽鍾琪投了一封信,其中列舉了雍正的N條罪狀,明目張膽地鼓動他造反。信的內容大致如下:
1.“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華之與夷,乃人與物之分界。”,滿人是夷人,達不到上“人”的層次,不配統治全國;
2.雍正犯有“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十大罪狀;
3.雍正即位以來,連年災害,民不聊生;
4.嶽大人乃抗金名將嶽飛的後裔,與金人是世仇。如今“握重兵,據要地”,應充分利用手中的有利條件“乘時反叛,為宋明複仇”。
嶽鍾琪一看,心裏大大地吃了一驚。這個書生竟然敢如此明目張膽地來鼓動他造反,這人到底是什麼來頭?而他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聖上。於是,嶽鍾琪果斷地把此人收監,對之嚴刑拷打。沒想到,此人雖一介書生,骨頭卻很硬,怎麼打都不招。嶽鍾琪見此計不成,隻得改變方法。他把書生放了,然後秘密接見他,並且說,此事事關重大,前番拷打隻為試探。其實,自己深感亡國之痛,早有光複故國之念,隻是苦於無法與組織聯係……一番交談之後,嶽鍾琪與之焚香盟誓、結為兄弟。讀書人吃軟不吃硬,看嶽鍾琪如此“坦誠”相待,就徹底放下了戒心。於是,書生全盤托出,告訴嶽鍾琪,他本名張熙,是湖南學士曾靜的學生,前番所投書信正為他的手書。出於對“結拜兄弟”的信任,張熙還一五一十地說出了老師的反清思想和實際行動。嶽鍾琪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便想在皇上麵前可以立一個大功了。就一邊要手下拿人,一邊寫好奏章準備上報,兩邊都不耽誤。
且說呂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在此案發生時就已經過世了。隻是,曾靜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讀到了呂留良的文章,十分敬佩他的學問。可能對他的敬佩“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吧!看了一篇還不過癮,就派了自己的學生張熙從湖南一直找到了呂留良的老家浙江,打聽他遺留下的文稿。張熙沒有辜負老師的重托,不但打聽到了文稿的下落,還找到了呂留良的兩個學生,與他們相談甚歡,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之後,他們常約在一起暢談國事,一來二去就熟絡了起來,他們一行人開始秘密商議推翻清朝。
文人就是文人。雖然讀了一肚子書,卻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紙上談兵”還可以,要真把腦子裏那套搬出來實施,就顯得欠缺謀略。他們居然異想天開地想到了去挑撥大清朝的功臣反封疆大吏、陝甘總督嶽鍾琪。於是,就發生了上麵的連環事件。隻是可憐死去的呂留良也被牽連在內了。
最後,雍正下令:曾靜、張熙無罪釋放,並讓其到各地現身說法,宣傳雍正的德化。而沒有直接參與此事的呂留良卻倒了黴,因為在皇帝看來,呂留良作為當時的大儒,影響範圍之廣,不能輕易罷休。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文化侵占吧!要是一個五大三粗之人,站出來公然造反,說不出那麼多由頭,雍正可能不會放在心上。這樣的“文化領袖”,搬出來一堆邏輯清晰的反清理由,確實讓雍正很擔憂。他除了要加強宣傳自己的德化,另一方麵也要給造反之人一些教訓,畢竟殺雞儆猴還是頗具威懾力的。故而應“嚴戮屍之典,行滅族之株”,就是把死掉的呂留良挖出來砍掉腦袋鞭屍示眾,呂留良的兒子呂葆中也遭受同樣的待遇,孫子呂毅中斬立決,其餘人等均被發配邊遠地方為奴。
由這件慘絕人寰的“文字獄”,便引出了雍正之死的被刺說。
話說這呂留良也真是夠冤的,生前一個文人,隻是寫寫書、講講經。縱使他的文字中有反清的念想,也沒有施反清之實。而死後有人拜讀了他的文章,要密謀造反,受苦的卻是他,還連累到整個家族。真是冤啊!他的後人想報仇也是難免的吧?據說,呂家的後人呂四娘當年僥幸逃出。為了能報家仇,呂四娘隱姓埋名,拜師習武,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尤其善劍術。後來,她以卓越的武藝成功潛入宮中,最後割下了雍正的腦袋,家仇得報。讓皇帝做個無頭鬼不太好看,清廷就打造了一個黃金頭顱,裝在雍正屍體上收殮,並嚴加保密,免得醜事張揚。所以,民間傳說中,雍正的遺體有屍身而無頭。
這個說法一直非常盛行,直到今天也很流行。稗官野史如《清宮十三朝》、《清宮遺聞》等書,都有雍正遇刺身亡之語。
但是,傳說與史實畢竟有差距。呂四娘其人是否真實存在,尚待考證。且說當時的情況之下,呂家遭到嚴密控製,一個弱女子又怎麼能逃出來呢?即使她確實逃出來了,也學了一身武藝,但是,一個女人孤身去闖戒備森嚴的大內皇宮也絕非易事啊!退一步說,就算她真的闖進去了,難道她就能輕易接近皇上的身邊,甚至武藝高超到避開所有的守衛們?所以,這個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
而還有一種受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推理演算出來的說法,謠傳雍正搶走了曹雪芹的戀人竺香玉,於是曹雪芹找了一個宮中的差事,與戀人合謀用毒藥將雍正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