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死”不明白 第五節雍正皇帝之死
曆史反光鏡
在清初的前幾位皇帝中,雍正是口碑最差的一個。甚至於在整個清朝曆史中,他也是數一數二的差:嚴苛、性格陰鷙、喜怒無常、暴力……
至於為什麼會被傳成這樣,可能跟他的嚴格有關吧!清初統治者多行“仁政”,而雍正在改革、整頓、治理國家時都很嚴格,引起了當時一些官員貴族的不滿,所以在生前身後就留下了不少罵名。
事實上,雍正是個有許多優點並頗有政績的皇帝。
雍正比較務實。他曾說過,“朕平生最憎虛詐二字”,“最惡虛名”。在考察官員政績時,雍正更是看重他們能否做出實在的政績,而不是誰最溜須拍馬。
雍正勇於革新,勤於理政,有實幹精神,並且堅決懲治與清肅貪汙腐敗之風。由於他態度決斷,雷厲風行,吏治得到大力改善。“雍正一朝,無官不清”。
可見雍正一生,還算得上是位嚴明的好皇帝。但他卻留下了兩大疑點,就是即位和死亡。
關於他的即位問題,曆史研究界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雍正屬於合理繼承;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矯詔奪位。但是,時處造假技藝並不發達的那個時代,“矯詔”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首先,繁體字與現在的簡體字寫法不同。把“傳位十四王”改成“傳位於四王”並不好操作,因為“於”的繁體字寫作“於”。“十”和“於”相差太大了。其次,遺詔要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就算漢字改成功了,滿、蒙文那關也過不了啊!所以,“矯詔”之說還是難度比較大的,而且這詔書肯定不是鉛筆寫的,沒那麼容易塗改。
但是,比起即位的疑義,雍正的死亡更是迷霧重重了。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清朝第五位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在圓明園猝然去世。清朝官方文書中最早記載雍正之死的第一手材料《起居手冊》這樣記載:“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戌時,上疾大漸,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授受遺詔。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大學士宣讀朱筆諭旨,寶親王(即乾隆)即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黃輿返大內,申刻大殮。”
二十一日開始生病時還能正常辦公,到了二十二日晚上就病情加劇,緊急召見親王大臣,二十三日故世。從發病到去世,前後僅僅三天。到底何種突發疾病,令人如此之快地喪生?
在眾多流言中,有大部分學者認為雍正的暴亡很可能是他常年服食丹藥,丹毒在體內長期積累最終發作的惡果。
有一份史料上說,雍正死時“七孔流血”,而這正是嚴重中毒之後呈現的狀況。
雍正年輕時就好佛、崇道,做了皇帝之後,他更是樂此不疲地求仙訪道,企求長生。特別是到了晚年,愈發癡迷。他把道士請進宮內,為他煉丹,對待這些道士猶如上賓。而且,雍正長期服用道士煉製的丹藥,即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這些丹藥中汞、鉛、朱砂等礦石含量較高,又都是高溫燒煆而成,熱性很大。清朝末年,曆任京師大學堂提調、內城警廳知事、民政部參議、奉天旗務處總辦、奉天新民府知府、蒙古副都統等職務的前清進士金梁,在《清帝外紀?世宗崩》中說:“惟世宗之崩,相傳修煉丹餌所致,或出有因。”有這麼多封號的人說話自然不會是空穴來風,得出這樣的結論肯定是做過一番調查的。
雍正死後三天,新君乾隆立即下令驅逐張太虛等道士,並嚴令他們出宮之後對宮中之事不能對任何人提及:“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閑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閑之地,聖心視之與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聯與和親王麵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時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有幹法紀,久為皇考之所洞鑒,茲從寬驅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禦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恕。”乾隆對圓明園中道士的這番嚴厲態度,一則是自己對丹藥能長生之說不信,二則有可能是堅信雍正之死都是服用這些道人煉製的丹藥所致。其實,在乾隆還未正式登基前,就這樣急急傳諭驅逐宮中道士,可想而知雍正之死同道士必然有著密切的關係,要不也不至於把驅逐道士之事放在諸多國事之前實施吧?
而這道上諭也至少說明,雍正“爐火修煉”之事確實是有的。但有人說,他隻是作為遊戲,並沒有服用丹藥。可如果雍正之死與丹藥無關,那麼新上任的乾隆皇帝有必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料理這些道士嗎?
關於煉丹之說,我們不禁想起明朝的一位煉丹狂人——明世宗嘉靖。雍正和嘉靖都廟號“世宗”,就有人把嘉靖險些被宮女勒死之事平移到了清世宗身上。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雍正九年,宮女夥同太監吳首義、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繩縊殺,氣將絕,被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