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一節麵目模糊的始皇帝(1 / 3)

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一節麵目模糊的始皇帝

秦始皇有掃六合、統天下、建帝製之能,卻沒能清楚地把自己的形象交代給後人;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是俊還是醜?一國之君在家門口被一個無業遊民刺殺,有極高專業素養和非常經驗的官員們竟然審不出一個“合理”的結果;攪得大明朝好多年不得安寧的朱三太子該從何細說呢?……

可見,嚴肅的曆史也會遭遇一些尷尬的事件。縱是你再心思縝密,也不會無懈可擊。在“漏洞”麵前,曆史就額外生出了許多“素材”。

時空既然無法穿梭,我們就不能回到當時去聽、去看,隻能直視著厚厚的史書與過往對話。等到沉浸在故事中時,盡管思路漸漸清晰,卻又發現,有些事不可說,一說即是錯。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許多尷尬的曆史事件。

其實,曆史即是古人的人生,雖與今人不同,卻沿著相似的軌跡。看看古人在尷尬麵前如何“解圍”,也許會對你的生活有所啟示。

曆史反光鏡

秦始皇是一個功過都很突出的皇帝。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製國家,他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輛,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他修長城,建靈渠,他廢封國,立郡縣。這一切,都對後世影響甚巨,功莫大焉。可同時,他又焚書坑儒,窮奢極欲,殘暴嚴苛。自古以來,秦始皇就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他既以輝煌的功業輝映著曆史,又以讓人記憶猶新的“錯誤”衝擊著人的感官。在兩種觀念的衝突之下,秦始皇漸漸麵目模糊了。

而關於秦始皇的長相,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儀表堂堂、體態威猛;二是相貌猥瑣、醜陋不堪。占“主流”的觀點是“醜陋說”。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來描述秦始皇的相貌:“(尉)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從字麵上看,這些形容詞都無任何美感。因此便有人推測,秦始皇的相貌是令人不敢恭維的。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這不都是生理殘缺的“標誌”嗎?尉繚子作為秦始皇的近臣,很受其倚重,因此他說的話不會有錯,而且又是出自於《史記》,可信度就更高了。郭沫若也曾在《十批判書》中說:“(《史記》)這所說的前四項都是生理上的殘缺,特別是‘摯鳥膺’,現今醫學上所說的雞胸,是軟骨症的一種特征。‘蜂準’應該就是馬鞍鼻,‘豺聲’表明有氣管炎(‘長目’疑當作‘馬目’,如此方能與上下文的‘蜂’、‘摯鳥’、‘豺’、‘虎狼’等動物名彙為類。‘馬目’形容其眼球突出)。軟骨症患者,骨的發育反常,故爾胸形、鼻形變異,而氣管炎或支氣管炎是經常並發的。有這三種症候,可以得出軟骨症的診斷。”而“醜陋派”的言辭擁護者為秦始皇器重的大臣,秦始皇的樣貌他肯定是見過的。郭沫若作為現代著名的文豪,被公認為文化界繼魯迅後的又一革命領袖,說起話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吧?

有個別史家和心理學家還據此斷定,秦始皇因為相貌醜陋的原因,可能心理也不太健康。所以,他既創立了偉大的功勳,也是個著名的“暴君”。還有專家推斷,秦始皇可能自幼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生活艱苦,營養不良,以至於生理和心理都有極大的缺陷。可為什麼不是因為生活艱辛而造就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而是生理、心理的雙層缺陷呢?秦始皇在中華曆史政局中無疑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能有這樣一番作為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人。一般藝術天才都被公認為有心理問題,難道一個政界的“狂人”也是如此?

另外從遺傳學的角度來分析,秦始皇長得很醜陋的可能性極低。因為,他的母親趙姬是個美人,能讓公子異人一見傾心,急著跟呂不韋索要,想必肯定是天下難得一見的美人。而他的父親,當且不管是異人還是呂不韋,都沒有證據說他們長得很醜,甚至兩人都可能儀表不俗。因此,秦始皇的相貌至少應該不會很醜陋的。史學家翦伯讚在《秦漢史》中說:“他並不是後世所想象的生長著一幅嚴肅得可怕的麵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親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23歲,按古代禮製規定要舉行冠禮。《太平禦覽》中這樣記載:“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準,長八尺六寸,大七圍。” “虎口,日角,大目,隆準”,是相書中典型的帝王之相。據《秦史稿》記錄,秦製一尺合23.1厘米,那麼秦始皇的身高“八尺六寸”約有1.99米。一圍約舊尺的5寸到1尺之間,7圍大約在1.20米左右。如果記載屬實的話,那麼秦始皇應該是一個氣宇軒昂、魁梧健壯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