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死”不明白 第六節苦命的光緒皇帝
曆史反光鏡
清朝的權力“交接”到光緒這裏時,已經是末日的黃昏。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在新世界的衝擊下逐漸走向沒落,光緒拿到的“權杖”早已斑駁不堪。他深知,坐在簾幕背後的慈禧,隻需要他擺出皇帝的姿勢就可以了。
這個苦命的皇帝,不能愛所愛之人,不能行所想之事,一生壓抑,備受打壓。到了生命的最後,依舊死得不明不白。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死在了養心殿東暖閣。他沒有留下任何子女,也沒有指定接班人,但國不可一日無主。在慈禧的力主之下,年僅4歲的載恬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年號光緒。因皇帝年幼,理所當然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
光緒的父親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是鹹豐皇帝的弟弟。他的母親是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光緒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可是在伯母兼姨母雙層親情關係下,光緒卻並沒有享受到多少溫情。相反,沒有慈母的關懷與撫慰,也不能享受一個普通孩子那樣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都得不到普通家庭般的照顧。《滿清野史》中曾有記述:“載恬自十餘齡,雖為天子,曾不及一孤兒,後之患痼疾,即由少時衣食不節使然。”
當光緒16歲時,慈禧名義“歸政”,光緒臨朝親政,但實權仍掌握在慈禧手中。
光緒19歲時,舉行大婚典禮,一後二妃自然都是慈禧做主選的。光緒不喜歡皇後(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但年輕活潑的珍妃卻甚得他的喜愛。對光緒來說,珍妃的出現,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驚喜。她聰明而體貼,給了他一直渴望卻從未得到過的溫情。十年夫妻,幾乎濃縮了他一生的情愛與溫暖。
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於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年輕的光緒皇帝深感國家之痛,不想做亡國之君。於是,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建議,準備進行改革、變法圖強,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中。隻是慈禧尚在,又怎容他順利變法。
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三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推行新政,任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推行實施。由於新法觸及到了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首的滿清貴族的阻撓。
康有為等人一度把希望寄托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實行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表麵應承下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得到密報後,立刻采取措施鎮壓,變法失敗。因變法曆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珍妃被囚禁在鍾粹宮後北三所。
至此,光緒的政治生涯徹底結束。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慈禧太後帶著光緒倉皇出逃。臨走前處死了珍妃,光緒得知消息後,精神更加崩潰,舊病複發,日趨嚴重。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歲的光緒皇帝,帶著莫以名狀的痛苦與遺憾,病逝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第二天下午,掌控清政府朝政達半個世紀、操縱光緒皇帝一生的慈禧太後病死在中南海儀鸞殿。
兩人先後離世,前後不足一天。這個巧合,讓人疑竇叢生。相較於慈禧,年紀尚輕的光緒怎麼會死在了慈禧前麵?而且不多不少,隻差一天!有人懷疑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也有人說光緒是得病死的。關於光緒的死因,一般存在這兩種說法:正常得病死亡和被毒害。
大量曆史學家、檔案學家、醫學專家研究後認為,光緒之死屬於正常死亡。這裏的正常是指沒有被毒害,不過看了下麵的專家論斷,你也得說聲這身體是夠差的。專家認為,光緒受肺結核、肝病、心髒病、風濕等慢性病長期折磨,致使身體的免疫力嚴重缺失,釀成了多係統的疾病,最終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並急性感染而死亡。
按理說,皇帝是一國之君,地位尊崇,完全可以享受到最好、最舒適的生活。可是光緒這個皇帝當的,卻不是那麼舒坦。他四歲離開父母,終其一生都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據說慈禧對他嚴厲苛刻,動輒就加以訓斥。常年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對身體非常不利。成年後,也一直被慈禧所控製。政治主張、個人生活,都不能盡情施展,多受其幹涉。光緒曾哀歎說:“我連漢獻帝都不如啊!”此等情形之下,心情長期抑鬱,精神狀態不好,因此身體一直很虛弱,為各種病狀所苦。而且光緒用藥十分頻繁。長期服用藥物,導致藥物蓄毒,身體無法負荷。
光緒親政的那些年,慈禧“歸政”退居頤和園。不用天天麵對慈禧,光緒的心理壓力少了許多。從光緒的病案記錄來看,在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光緒診病吃藥的次數相對有所減少,身體狀況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