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四節莫名其妙的刺殺(1 / 3)

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四節莫名其妙的刺殺

曆史反光鏡

在嘉慶年間,曾發生一起莫名其妙的刺殺案。凶手在光天化日之下手持凶器向嘉慶皇帝行刺,被捕後供出的行刺理由居然可笑的讓人實在難以置信。大臣們輪番審問,用盡各種方法,凶手卻始終不承認有主使之人。案子沒有結果,無法向皇帝交差,而此事又影響甚大,以至朝野震蕩。最後,嘉慶皇帝自己下旨結案,不再深究。這事細想之下,總有些蹊蹺之處:皇帝出行,從來都是大事,安保措施必是滴水不漏的。那凶手孤身一人,怎麼就能直接衝到皇帝麵前行凶呢?而嘉慶又為什麼主動結案呢?這裏麵,到底有什麼故事呢?

那是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日,誌得意滿的嘉慶皇帝正從圓明園啟鑾返回紫禁城皇宮。按照慣例,嘉慶帶領朝中重臣、禦前侍衛自圓明園上馬車起駕,入神武門後換乘禦轎進宮。因當時剛剿滅了白蓮教,嘉慶更是滿心歡喜,心情很是不錯。

就在他換轎準備進入神武門內的順貞門時,忽然從神武門內西廂房南牆後衝出了一個大漢。隻見他手持短刀,直奔禦轎而來。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手忙腳亂。訓練有素的護軍、侍衛竟然一個個呆住了,不知該如何反應。還是轎旁的禦前大臣定親王綿恩心理素質高,臨危不亂,迅速做出反應。他衝到前麵擋住大漢,固倫阿附拉旺多爾濟、乾清門侍衛丹巴多爾濟等幾人也先後衝上前去與大漢搏鬥。剛才還滿心歡喜的嘉慶皇帝霎時就變了臉色,趕緊逃入順貞門內。而那行刺的大漢眼見皇帝逃走,格外焦躁,手揮短刀左紮右刺,一副非要殺死皇帝的樣子。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皇帝的護衛大軍以多敵少,最終製服了大漢。嘉慶皇帝有驚無險地逃過此劫,而救駕的侍衛丹巴多爾濟被刺傷三處,定親王綿恩的袍袖也在拚殺中被刺破。

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立刻驚動了朝野上下。嘉慶也想起了明朝的“梃擊案”,心裏更是疑慮重重,看到自己護衛的傷勢,更是後怕的很。案發當天,他便立即降旨,令滿漢大學士、六部尚書、九卿科道會同審訊,一定要“窮究主使何人,同謀何人,有無黨羽”,誓將此案審個水落石出。

大臣們一審,就傻眼了。刺客名叫陳德,47歲,北京人,父母原來是官宦人家的家奴。小時候便與父母隨主家遷往山東,成年後一直在山東有錢人家當差。父母病故後,陳德就帶著家人回到北京投靠親戚,生計問題還是在大戶人家當差解決。案發前,陳德的工作是在一孟姓人家做廚役,他的妻子已經患重病身亡,家裏還有80歲癱瘓在床的嶽母和一對未成年的兒子,日子過得十分艱辛。就是一個如此窮困之人竟然有膽行刺皇帝,這些大臣們很是納悶,於是繼續審訊。

幾經聯審,陳德交代的行刺原因是:“因無路尋覓地方,一家老少無可依靠,實在情急,要求死路。”用刺殺皇上,求個必死的罪名,這種說法不免有點荒唐吧?據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現存的“嘉慶朝上諭檔”記載,陳德的供詞交代:“這次行刺實是一人所為,沒有受任何人指使,也沒有同謀,確實是生活所迫。”

日子過不下去就要行刺皇上?這算什麼理由!真是一個生著不偉大,但死要來個光榮的做法。但對一直充滿陰謀、算計、仇殺的宮廷政治來說,這樣的行刺一般牽連甚廣,這種說法也就顯得很不據說服力的。

這樣的結果,審案大臣們也難以交差。無奈之下,大臣們隻得輪班“將該犯徹夜熬審”。到了二十二日早晨,陳德經徹夜刑訊後“神氣消沮”,再問他受何人指使,他的口供還是跟之前大同小異:“我因窮苦不過,往後難過日子,心裏氣惱”,“想要求死,又要死得明白,起了這個念頭,遂胡亂想胡行起來。如今追問我主使之人,原是應該問的,但我實在無人主使,實在供不出來。我總是求死,所以被拿時逢人亂紮。”

如陳德自己所述,他的確過得很苦。但看慣了邏輯常理的會審的大臣們,這些“出乎情理之外”的供詞讓他們無法相信。可是,盡管陳德被日夜輪番熬審,連日來也屢受大刑:掌嘴、跪鏈、刑夾、押杠等,卻一直堅稱無主指和同夥之人。

到二十三日,重刑之下的陳德又供出了另一個原因——“夢兆簽語”。他交代說,從乾隆五十七年到嘉慶二年期間,他曾經先後在正陽門內求了5支簽,次次都是上好簽,但自己卻一直時運不濟,過得很不好。嘉慶二年,他還做過一個夢,夢見一個人把他領到了東宮;嘉慶三年,又夢見他在無水橋下躺著,有人拉他上橋,到橋上一看,自己居然穿著蟒袍,而前麵是知府大堂……陳德剛開始不明白夢境的寓意,後來看了一本叫《文昌書鈔》的書,明白了這兩個夢都是好夢,東宮是守厥的意思,知府大堂是黃堂,在橋下睡的是個虯龍,蟒袍是黃龍袍,想來“將來我必有朝廷福分”,於是,“就動了不安分的心,這幾年時常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