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五節朱三太子之謎
曆史反光鏡
公元1644年,一天,一向莊嚴的紫禁城一片混亂,就連夕照殘霞,也帶著幾分悲愴。一個神情淒楚的中年人把自己“掛在”樹上,自殺了。舉國上下都在垂淚,大明朝三百年的基業正式結束了。而那個中年人就是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這樁公案落幕,曆史依然向前。清軍入關,定鼎中原,虛弱的明王朝在苟延殘喘。中國的漢家天下再一次被打破,來到關外的滿族成了皇族,這個結局是所有漢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於是,就有一批真假難辨的忠臣義士苦苦地尋找前明皇族後裔,打著“反清複明”的口號跟清朝對抗。在這些活動中,轟動一時的“朱三太子案”就是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典型。
明朝覆滅時,崇禎出宮前曾命人帶走三個兒子,據說太子與定王慈燦都死了,隻剩永王慈煥一直沒有找到,民間便一直盛傳慈煥尚存人間。也為當時頻頻出現的反清複明找到了一個好由頭——盛傳當時常有人冒充“朱三太子”進行反清複明的活動,僅康熙年間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有十起之多。
其中楊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間率先以“朱三太子”為號召而起義的首要案件。楊起隆其實就是個無業遊民,但他果斷有智謀,這樣的人很具有煽動性。正好碰到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趁亂楊起隆便借機在京城聚集了數百人舉事。起義慘遭失敗,二百餘人被捕,九人被淩遲處死,楊起隆逃脫。之後,清廷多次搜捕、緝拿在逃的楊起隆,卻一無所獲。自此,“朱三太子”成了有心人士的大旗,隻要振臂一呼,便應者雲集。
康熙十六年,福建省又出現一個自稱“朱三太子”的“白頭賊”,領兵數萬,並用妖術迷惑百姓與台灣的鄭經相互配合,一同攻打漳州,後來被海澄公黃芳世殲滅於天寶山。這年六月,河南柘城也冒出個自稱“朱三太子”的,率眾起事,最終沒有成什麼氣候,被清朝鎮壓。
時隔兩年,陝西漢中、興安一帶也曾有人自稱“朱三太子”,清朝撫遠大將軍圖海將其緝捕歸案。此人自稱就是“朱三太子”事件的源頭楊起隆,但經楊起隆家人及同夥辨認後,得知他曾是楊起隆部下,知道事情緣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造反。一年後,假楊起隆被押往北京處死。
康熙三十八年,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又被擁立為“朱三太子”,一幹人等聚眾太湖,密謀在康熙南巡時劫持皇帝,關鍵時刻大炮不顯靈,最後被捕伏誅。康熙在這一年的南巡時,從杭州歸途經過南京謁明孝陵後,曉諭大學士等“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但是,這種公開的“誘捕”沒有收到成效。眾大臣把“朱三太子”一事提到議事日程,隻是真正的朱三太子卻找尋不見。隔了五個月複奏:“明亡已久,子孫湮沒無聞,今雖查訪,亦難得實。”後來,康熙三次南巡,都前往明孝陵拜祭,就不再提訪察和授職一事了。
事情消停了一陣子,到康熙六十年,又冒出了一個“朱三太子”,始作俑者是在台灣起兵造反的朱一貴之子。朱一貴在台灣的造反,聲勢很大。但當時朱三太子如果尚在人間,也應該是年近90的花甲老人了,一個90歲的老人有這番誌願的可能性是極小的。所謂“朱三太子”,隻是一種名號。對不認同清朝統治、思念前明的人們來說,“朱三太子”代表著恢複明朝正統的希望。不管真假,都能換來同情、支持。而對清朝統治者來說,一個“朱三太子”並不可怕,關鍵是這麵大旗背後的號召力和殺傷力。隻要這個符號存在,他們就無法安寧。雍正曾說過:“從前,康熙年間,各處奸徒竊發,動輒以‘朱三太子’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貴者,不勝屈指。”不管是康熙還是雍正,甚至滿清的皇親貴族,在多次的圍剿活動中恐怕也早已清楚:“朱三太子”不一定是真的,但絕對不能忽視。
那麼,“朱三太子”是否確有其人呢?
崇禎皇帝共生下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亡,隻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照、五子朱慈煥。傳說中的“朱三太子”有多個版本,朱慈炯、朱慈煥、朱慈照兄弟三人都曾被傳為朱三太子。此處便更能突顯,“朱三太子”事件中,“朱三太子”的意義並不單純指一個人,而是明朝皇族貴胄的代表。在民間傳說中,多以朱慈煥為朱三太子,但曆史學家孟森則考證說是崇禎的第四子朱慈照。
其實,當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朱慈煥被迫逃離了皇宮、流落在外,顛沛流離,說是食不果腹也不為過。當時,朱慈煥隻有12歲。後來,他逃到了先祖朱元璋的故鄉安徽鳳陽。鳳陽有一個姓王的鄉紳,在明朝時做過諫官,了解到慈煥的身世,便收留了他,並且讓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讀書。慈煥十八九歲時,王鄉紳病故了,他就又離了鳳陽,流落到江南。因為無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廟裏落發為僧。後來,又流浪到浙江餘姚的一座古廟裏安身。一日,一個姓胡的鄉紳來到此廟,在和朱慈煥閑談時,發現他知書識字,頗有才學,便勸他說:“既然有如此才學,又何必流落空門?”於是,把他帶到了自己家中,改換衣帽,邊耕邊讀,後來又把女兒嫁給了他,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煥便入贅胡家,靠教書維持生計。
但朱慈煥一直過得沒有安全感。一方麵怕被清政府認出來,同時又擔心被人利用,拿來做反清複明的幌子。因此,為了謹慎起見,他不斷地輾轉各地,並改名換姓。朱慈煥曾經通過朋友的介紹到山東的一戶人家教書。這次朱慈煥再次改名為張用觀,處處小心謹慎,生怕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在山東教書多年,可能自己一直謹言慎行,竟從來沒被人懷疑過。認識他的人隻知道他是浙東名士張老先生,連他在浙江時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至於前明皇子這段前塵往事,就更沒有人知道了。
“朱三太子案”發後,朱慈煥越發謹慎,甚感恐慌。後來,他再次搬家,帶著老婆孩子舉家躲到了寧波。慈溪縣的葉氏兄弟,便攜朱慈煥的四子朱壬“欲圖為匪”,後因事機暴露而作罷。朱慈煥生命的最後幾年,幾乎都是在躲藏中度過的。他不曾有過反清的舉動,可他卻不能限製別人對故國的懷念。在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清複明活動中,最無辜的朱三太子朱慈煥卻過得最不安寧。他先後在浙江鎮海縣、湖州長興縣和山東汶上縣避難。
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朱三太子朱慈煥在浙江湖州府長興縣的女眷妻、女、兒媳六人在被捕前全部自縊,三個兒子、一個孫子被捕,隻有慈煥本人和另外兩個兒子逃往山東,靠在鄉紳家教書度日。
最終,朱慈煥還是被抓了。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他在汶上縣被抓獲。戶部侍郎穆丹和閩浙總督梁鼎、兩江總督邵穆布、浙江巡撫王然、江蘇巡撫於準、浙江提督王世臣等封疆大吏審問之後,認定所抓之人便是朱三太子真身。康熙下旨說,“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嚐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將朱某帶至京中,問明正法”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朱三太子父子被帶到了京城。清廷找了幾個已經投降的明朝老太監進行辨認,可他們看過之後都宣稱“不認識”。於是,清廷判定朱慈煥為假冒的,遂將其淩遲處死,幾個兒子也全部被斬。
從明朝滅亡到康熙四十七年,已經過了六十多年。當年還是個孩子的朱慈煥,曆經滄桑,大半生飄零,已經成為了一個七十多歲的老翁。即便是前明的太監前來相認,也不見得能夠認出。六十多年的滄桑,能把一個人變得麵目全非的。其實,亡國的太子在新朝皇帝麵前,永遠都是危險的。就算他與世無爭,也帶著一股子“複辟”的信號,讓當政權者寢食難安。康熙說過:“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歲。伊父子遊行教書,寄食人家。”這句話起碼說明,這位前朝的皇子並沒有實質上的反清複明行動。可是,這絲毫不能給他脫罪。“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嚐無謀反之心”,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