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課 養心——人不能選擇命運,但可以選擇心態 以感恩心麵對世事
我一生經曆過許多挫折,甚至遇到過許多壞人,但在我的記憶中,更多的卻是對那些曾經幫助我的人,尤其是對於那些在困難歲月裏在物質或精神上支持過我的恩師、同窗、摯友的感激之情,這讓我時常能體會到感動與幸運。
——季羨林
很多人都認為,感恩和沙發、芭蕾、香檳、咖啡、巧克力等“洋詞語”一樣,也是一個舶來品。美國不是有個世人皆知的感恩節嗎?肯定是從那兒來的。其實不然,“感恩”一詞,很早就出現在中國了。比如西晉時期成書的《三國誌·吳誌·駱統傳》中,就有“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濕,加以蜜意,誘諭使言,察其誌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的句子,唐代詩人陳潤也曾寫下過“丈夫不感恩,感恩寧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的詩篇。而民間關於“感恩珠”的神話傳說,至少可以上溯至漢朝。所以說“感恩”和“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禮貌謙讓、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等行為一樣,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中國,感恩戴德、知恩圖報,是一種最起碼的良知,而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則是毋庸置疑的小人行徑。但時至今日,“感恩”也不應再簡單地理解為“對別人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它既是一種品德修養,也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更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人類自古就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道理,也一直把“知恩圖報”作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原則之一。
但是,隨著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人們的思想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人隻注重個人利益,在他們心中金錢就是上帝,“占便宜”是最基本的生活原則,而“情”和“義”根本不值一提,完全被他們拋置腦後,就算體驗到了別人恩典所帶來的實惠,對恩人也毫無感激之情。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通過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雖能出色地完成某項任務,但在整個人生曆程中,接受來自別人的幫助仍是很重要的。受助和施助看起來有些矛盾,但適當依賴別人也是十分必要的。一個優秀而謙虛的人往往樂於承認和接受別人的幫助,並心存感激。隻有對別人感激,你才會珍惜,才有前進的動力。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感恩之心,那麼他的情感就是殘缺的。
回頭想想往事,你曾經多少次受過別人的幫助。你如果是名職員,那麼就是老板為你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台;你如果是個學生,那麼你所得到的知識和所引用的信息都是老師傳授的;父母的孩子所掌握的那些為人處世之道,有哪一點兒不是他們教給的……因此,我們應該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被人們稱為“有良心的人”;隻知索取,不知回報,常被人瞧不起,斥為“沒有良心”!不懂得感恩的人是對人冷漠的人,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不論他多麼會微笑、認同、有談興,人們都會疏遠他。懂得感恩的人則不同,在他人的眼裏,他們都顯得那麼善良美好,他們對人有更多的愛,他們更加關注別人——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得到別人的喜歡。
常常有人會這樣說:“老師教課,他得到了工資,這是他的職責,沒什麼好感恩的。” “我看病掛號交費了,還要什麼感恩。”“兩個朋友互相幫助了,好處對等,就不要互相感恩了,那樣太虛偽了。”等等。這些人錯誤地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商品交換關係。當他們這樣想時,他們就會很自然地這樣對待別人,於是別人也自然這樣對待他,世界就因此而變得陰森、冷漠。老師教課不僅在掙錢,他對學生還有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醫生治病時,更會有對病人的關心,人們對此應該感恩。朋友幫助你時,也許有他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幫助你,你就應該感恩,這才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