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課 養心——人不能選擇命運,但可以選擇心態 與其抱怨不公平,不如看淡不平事(1 / 1)

第2堂課 養心——人不能選擇命運,但可以選擇心態 與其抱怨不公平,不如看淡不平事

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有張無弛不行,有弛無張也不行。張弛結合,斯乃正道。提倡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

——季羨林

人生多變,世事無常。一路走來,誰都難免遭遇這樣那樣的歡喜悲傷。正如周星馳在《大話西遊》中那段經典告白所說的一樣——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感情擺在我的麵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那些曾經擁有但如今已然不在的美好回憶,每每想來都令人痛徹心扉。

“如果我當初不那樣就好了”,“如果我當初注意點就好了”,“如果當初我那樣選擇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應該說,這種悔悟反省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當一個人習慣於對失去的東西耿耿於懷時,這就擺明了是跟自己過不去了。事情既然已經過去,就不要再說什麼如果、假如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學會忘記那些不愉快,同時吸取教訓,避免在以後的日子裏重蹈覆轍。再者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的同時,未必不是得到的開始。失去了陽光的燦爛,你才能欣賞月光的皎美;失去了青春歲月,我們才能走向成熟;失去了本不該失去的,我們才能學會珍惜……

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右任一生飽經沉浮,卻始終榮辱自安,得享高壽。每當有人問及他的養生之道,他總是指著客廳上的字畫笑而不答。那是一幅於老先生親筆寫意的蓮花圖,上有一副對聯:上聯,不思八九;下聯,常思一二;橫批,如意。

“不思八九,常思一二”,何意?無非是讓人保持知足常樂之心、把握即有的幸福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語者無二三”,這是先哲對生活的智慧總結,我們也無須自欺欺人地去奢求什麼一帆風順,但幸好人生逆境不是百分之百,雖然隻有一二,人生的如意事總還是有的。所以,我們要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也許有些事很無奈,也許有些人很可惡,但一切都在輪回中,花開就有花落,花落終有花開。不再執著於得不到和已失去,你才能把握幸福綻放的那一瞬間。

楠買了一輛新車,打算在五一長假期間和妻子一起去郊區度假。為了能有足夠的精力去瘋玩,他們很早就上床睡覺了,而車因為還未來得及租停車位便停放在小區外的車道上。

可是,第二天早上,當他們拿著各種旅行所需的東西來到停車處時,卻發現車子不見了。驚慌失措的他們打電話叫警察來做了筆錄,讓警察激活他們車上的追蹤係統。他倆也打電話給追蹤係統公司。

當充滿挫折感與焦慮的楠看著妻子仍哼著小曲在廚房忙碌時,有些懷疑地問:“我們的新車被偷了,難道你一點兒都不急嗎?”

妻子看著楠說:“親愛的,車已經不見了,而且警察也開始幫我們找了。你焦急、煩惱,車找不回來還是找不回來,何不看開點,讓自己快樂起來呢!”

聽了妻子的話,楠決定繼續之前的旅行計劃,當然了,他們選擇了以前經常所選的長途客車為交通工具,快樂地遊玩了二天後回到了家,準備迎接明天的工作。

上班第一天,他們的車找回來了,盡管有一些損壞,但至少他們沒有賠上自己的快樂。

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一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同樣的事,不同的態度,不同地對待,會有不同的結果。原因就是心態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比如當花瓶被打破時,有人看到了花瓶的破碎,並為此而惋惜,計較它的價值,有人卻慶幸自己沒有被割傷。

其實事既已成,無可挽回,與其糾纏於憂慮、煩惱之中,何不拋棄消極悲觀的情緒,進行自我安慰,盡早解脫出來呢!因此,當生活中的我們遇到不如意之事時,試著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讓自己看開點,努力做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