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堂課 人脈——從關照他人中得到自己的幸福 讓別人欠你個人情(1 / 1)

第3堂課 人脈——從關照他人中得到自己的幸福 讓別人欠你個人情

建立人脈關係就是一個挖井的過程,付出的是一點點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哈維·麥凱(世界一流人脈關係大師)

你送給別人一個人情,別人便欠你一個人情,他是定要回報的,因為這是人之常情。人情就像你在銀行裏存款,存的越多越久,紅利便越多。

你在感情的賬戶上儲蓄,會贏得對方的信任,當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可以用上這種信任,你犯有什麼過錯,也容易得到別人的諒解;即便你沒把話說清楚,有點小脾氣,對方也能理解。

所以,我們強調,應該自信主動、坦誠大方地請求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盡管有許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然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樂於助人,關心他人,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如果說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人際關係有什麼訣竅,那麼這是唯一可靠的訣竅。

反之,不肯增加儲蓄而隻想大筆支取的人是無人理會的,這樣的銀行賬戶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毫無儲蓄,到需要用錢時,必然無錢可用,隻有欠債了。但欠債總是要還的,到頭來還是要儲蓄。這就是社會與人生的大海上平等互利、收支平衡的燈塔。

一個人不可能單憑自己的力量去闖蕩世界,即使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也需要借助他人的支持和力量。談及成功經驗,他們都會對自己講求信譽和以誠經營而自豪不已。講信譽,講誠信,送給別人一個人情,表現自己的誠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報。不是所有人都會積極地償還欠你的人情債,不過,總有人會還的。別人欠你的人情,終有一天,你會連本帶利收回。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

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

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

那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肉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

這段話就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

人生不能一帆風順,總有曲折。早些認識人情的重要性,絕不是一件壞事。人常說:“家有百畝田,不如有個好人緣。”能做人、會做人的人大多是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多做善事的人。

許多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具有兩麵性,我們在奉獻的同時又在獲取,我們在索取的同時又在失去。事情好像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支配著,其實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社會運行的機製,而這個機製又基於人情世理——誰都不願意向貪婪的索取者給予什麼,卻願意向慷慨的奉獻者施與。

今天如有能力,你一定要多幫助人、關照人,讓很多人欠你的情;明天當你失意落魄或年衰體弱的時候,自然會有許多受過你的照顧、幫忙、提攜的人前來“燒香納貢、叩頭謝恩”。這是欠情還債的傳統生活法則。

有位目前很活躍的油畫畫家,曾透露他在年輕時代過了一段非常困苦的生活,經常三餐不繼。

有一次,他把一幅連自己都沒信心的畫拿到畫商那兒,畫商看了半天,付給他一筆當時他認為很多的錢。就畫家來說,畫商並非買了這幅畫,而是給了他前途。此後他終於成功地熬出了頭。

那筆金額是否很高呢?其實不見得,但直到今日,那位畫家對這筆款項一直還覺得非常龐大。因此,這位現在已成名的畫家若有滿意的作品,一定會交給那位畫商,並且以普通價錢成交。

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給了他最大的麵子,可以使人產生長久的感恩之情。所以,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攢取利益,而是攢取人心。

有成功,就有失敗;有得意者,就有落魄者。或許你昨天還是成功的典範,是一個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人,到了今天,你就可能由於某種原因而一貧如洗,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是還不如普通人的落魄者……在商品社會裏,這種現象並不罕見。

人情債,沒有一個標準,沒有可衡量的尺度,一切隻能是憑感覺,就像人們問:什麼是幸福?幸福隻是一種感覺,感覺是動態的,它會隨時間、地點、所發生的事而改變。有機會的話,你還是應該試著讓別人欠你人情債,終有一天,你會連本帶利收回來的。

人情就是財富,人際關係一個基本目的就是結人情,要像愛錢一樣喜歡情意,方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