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堂課 相時——不拘於時,隨機應變 變則通,通則活
同是不滿於現狀,但打破現狀的手段卻不同:一是革新,一是複古。
——魯迅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識時務就是能夠認清客觀形勢,能夠伴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現實工作生活中,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條直線。智慧之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並不失時機地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並通過改變自身來達到既定的目標。
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要審慎地運用智慧,做出最準確的判斷,選擇正確的方向,及時檢查自己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自己,放棄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做出正確的抉擇,加以變通,這將指引你走向成功的大道。
變通是一個人在前進中最應該去不斷發展的能力,也正是由於人們在前進中不斷發展自身的變通能力,才使當今的生活變得如此豐富多彩!才使更多的人攀登到了象牙塔的頂端,鑄就了更多人的成功!就像蘇東坡寫的那首詩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一個人著眼點不同,那麼對山的看法也不同,做事也是這樣,隻有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才能讓自己的思維不斷敏銳起來,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自己,服務大眾,才能走向成功。
當今的社會,時勢在變,環境在變,生活在變,事態在變,人們賴以存活的工作環境更在不斷地變化。在各種競爭環境的挑戰麵前,無論你是何種角色都要有應變的本領,以不變應萬變。生命在於變化,有變化會發展自己,在變化中發現自己、實現自己。所以,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中,在複雜的人際關係、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中,我們仍然麵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靈活變通,讓它來做我們前進中的路標,使我們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天,一個死腦筋的人拿著一根長竹竿要進城門,但他卻橫著拿這根長杆,由於長竿太長而無法進城門,因而痛苦不堪,於是就有人建議他說:“為什麼不把竹竿折斷,這樣不就可以進去了嗎?”雖然他的腦筋有些死,但他知道長竿折斷之後,竹竿就派不上用場了。這時來了一個腦筋靈活的人,他說:“不用折斷,將竹竿順著拿,就可以進去了。”死腦筋的人頓時恍然大悟,馬上將竹竿順了過來,果然順利地進了城門。
順應時局,善於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方案,是成功者適應現實的一種方法。一個人如果既能看清自己,又能看清現狀和當前的形勢,那麼,這個人就能以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和認識世界,並對自己的行動方向坐出相應的調整。也就是說,人要審時度勢,棄直線思維取發散思維。
記得有一本書叫《方法總比問題多》,生活中,身處險境而臨陣不亂,鎮定自若,總能想出奇特的解決辦法,方能化險為夷。
生活中,你也許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做任何事情喜歡參考別人的做法,因為你害怕打破常規,不願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這一點雖然不會給你帶來任何麻煩,但也不會給你帶來非凡的成功。金克拉說過:“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麼你最好去找一條終南捷徑,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擁擠。”
所以,成功在於一個人不斷地去創造,它不僅僅是天才們的專利,任何一個人都要養成創造的好習慣,你要相信你和天才們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不同是他們總是在不斷地創造,不斷地尋找新的方法。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你也要不斷地去創造,不斷地去激發自己的創造力,這是成功之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我們提倡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要懂得變通,並不是說不講原則,因為一旦失去了原則,那麼人就失去了做事的根本,但也不能太講原則,太講原則就成為拘泥;另一方麵,又不能太變通,太變通就成了隨便。這就是事與人的辯證統一,根據環境,根據現實,根據自己,掌握好度,適可而止才稱得上是大智慧。要知道在生活中,“適可而止是一種生活藝術,更是一種生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