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堂課 無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
但在研究學問時,則必須有謙虛的態度,應知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隻能涉足於一二小小的角落而已。因此,研究學問,一方麵要能獨立思考,不受古往今來任何成說的束縛;一方麵要有謙虛的態度,承認自己學識寡淺。既要有創新的勇氣,又應自視歉然、深感自己的不足。
——張岱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其意是說最高境界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相傳出自《孔子問禮》這樣的一個典故: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堅強。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嚐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誌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因而,我們也應該學習水的精神,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者。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位國王名叫“長壽”,他有一個兒子叫“長生”。長壽王素來以其道德修養治國,從不亂用刑罰,所以他的國家一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相反,鄰近的一個國家的國王卻心狠手辣,被百姓所唾棄,人人稱他為“惡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