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堂課 無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無為而治(1 / 2)

第12堂課 無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無為而治

道常無為,故無不為。

——老子

老子講“無為而治”,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消極的人生觀,頹廢的哲學思想,其實不對。老子的哲學是一種退一進三、以退為進的哲學方式,是更高層、更深遠意義上的積極進取。

老子說:“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就是希望統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道法自然,自然是無為的,所以道業無為。靜、樸、無欲都是無為的內涵。統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則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為,老百姓就不會滋生更多的貪欲,他們的生活就會自然、平靜。

老子主張無為而為,做到了“無為”,實際上也就是有為。不僅是有為,而且是有“大為”。《莊子》中有一段陽子臣與老子的問答。

有一次,陽子臣問:“假如有一個人,同時具有果斷敏捷的行動與深入透徹的洞察力,並且勤於學道,這樣就可以稱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搖搖頭,回答說:“這樣的人隻不過像個小官吏罷了!隻有有限的才能卻反被才能所累,結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麗的斑紋才招致獵人的捕殺;猴子因身體靈活,獵狗因擅長獵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繩子給捆起來。有了優點反而招致災禍,這樣的人能說是理想的官吏嗎?”

陽子臣又問:“那麼,請問理想的官吏是怎樣的呢?”

老子回答:“一個理想的官員功德普及眾人,但在眾人眼裏一切功德都與他無關;其教化惠及周圍事物,但人們卻絲毫感覺不到他的教化。當他治理天下時不會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跡,但對萬物卻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這才是老子“無為而治”的至理名言。

道家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所不為。這種處事準則以虛靜無為作為根本,順應事物本身,因勢利導。由於它隨外物而變,沒有固定的模式或準則,故能窮究事物的真實麵目。不先物而動,不後物而行,物來則應之,故能主宰萬物。不論有無法則,總能因時而變;不論有無限度,總能順應事物,與物一致。因此說:“聖人永垂不朽,因為他隨時應變,無所固執。虛無乃大道的常經;因循是君臨萬物的大綱。”

唐睿宗時,睿宗的嫡長子李憲受封宋王,十分受寵。睿宗的另一個兒子李隆基聰明有為,他殺死了篡權亂政的韋皇後,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禮製,李憲當被立為太子,有的大臣便對睿宗說:“嫡長子李憲仁德忠厚,沒有任何劣跡,立他為太子既合禮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奪。”

睿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適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時陷入了兩難境地,立太子的事於是一拖再拖,沒有定論。

李憲看出了睿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對心腹說:“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對我有疑問呐!李隆基雖不是嫡長子,但他功勞很大,父皇是中意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