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堂課 修養——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愛心照亮別人也點亮自己
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現他的人性,必須充實他的心靈生活。幸福是一種享受。享受者或為肉體,或為心靈。人既有肉體,便不能沒有肉體的享受。我們不必像禁欲主義的清教徒之不近人情,但是我們也需明白:肉體的享受不是人類最高的享受,而是人類與雞豚狗彘所共有的。人類最高的享受是心靈的享受。哪些才是心靈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種價值。
——朱光潛
一位哲學家問他的學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什麼?”答案有很多,有一個學生說:“一顆善良的心!”那位哲學家讚歎地說:“你在善心兩字中,包括盡了別人所說的一切話,因為有了善心,對於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夠做一切與己適宜的事,對於他人,則是一個良好的伴侶,親切的家人,可愛的朋友。”那麼,善源自什麼呢?
生命有時就像一場雨,看似美麗,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寒冷與悲痛。但是,人間卻充滿了溫暖與光明,它讓你心中的寒冷化為溫暖,讓悲痛化為力量,讓人間到處充滿了愛的蹤跡,讓生命中的真摯與寬容綻放光芒。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心都是肉長的,經不住人性的感化。在感人至深的故事麵前,我們往往都是被打動,打動的正是我們那顆善良的心。正因為這顆善心的存在,人間多了關愛與幫助。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座,關愛老人,愛護小朋友,秩序井然,充滿了愛心與溫暖。茫茫人海中,大家都是陌生人,但由於我們的一句關愛、一句問候或一個小小的幫助,我們就變成了未來的朋友。車來車往,來去匆匆,在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麵前,我們同樣會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顆真誠的愛心。隻要別人遇到困難,處在困境中,我們決不會袖手旁觀。因為人性本來就是一個“善”字。怎能不去幫?怎能視而不見呢?其實,有時一句小小的關懷與嗬護就會感化一顆冷酷無情的心,一句小小的安慰與鼓舞,就會燃起別人對生命的希望與渴望的火焰。
一天傍晚,拜倫在單行道的鄉村公路上孤獨地駕著車回家。在美國中西部小鎮上謀生,他的生活節奏就像他開的老爺車一樣遲緩。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地熟悉,他可以閉著眼睛告訴你什麼是什麼,哪裏是哪裏。他的老爺車的車燈壞了,但是他不用擔心,他能認路。天開始變黑,雪花越落越厚。他告訴自己得加快回家的腳步了。
他差一點沒有注意到那位困在路邊的老太大。外麵已經很黑了,這麼偏遠的地方,老太太要求援是很難的。我來幫她吧,他一邊想著,一邊把老爺車開到老太太的奔馳轎車前停了下來。盡管他朝老太大報以微笑,可是他看得出老太太非常緊張。她在想:會不會遇上強盜了?這人看上去窮困潦倒,餓狼一樣。
他能讀懂這位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老太太的心思。他說:“我是來幫你的,老媽媽。你先坐到車子裏去,裏麵暖和一點。別擔心,我叫拜倫。”老太太的輪胎爆了,換上備用胎就可以。但這對老太太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拜倫鑽到車底下,察看底盤哪個部位可以撐千斤頂把車頂起來,他爬進爬出的時候,不小心將自己的膝蓋擦破了。等將輪胎換好,他的衣服髒了,手也酸了。就在他將最後幾顆螺絲上好的時候,老太太將車窗搖下,開始和他講話。她告訴他,她是從大城市來的,從這裏經過,非常感謝他能停下來幫她的忙。拜倫一邊聽著,一邊將壞輪胎以及修車工具放回老太大的後車廂,然後關上,臉上掛著微笑。老太太問該付他多少錢,還說他要多少錢都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