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堂課 放棄——輕鬆遊弋於艱難世間路 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豁達。
——魯迅
“放下”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自由。如果不懂得“放下”的藝術,人就活在痛苦裏,如果事事向“錢”看,“我們的人生除了錢還剩下什麼?”不知道,這樣的話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有一位皇帝,登上城牆說:“這麼多人,國必強盛。”身邊的高僧說:“我隻見到兩個人,一個貪名,一個貪利。”這句話充分指出了世上追逐名利的人之多,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一個成就大事的人,不能貪圖眼前的榮華富貴,以免被暫時的收獲蒙住了雙眼,被身邊的追名逐利之氣擾亂了內心;不要和人針鋒相對地爭高下,以免過早暴露出野心,徒增恐懼心。這樣處世,即使落入艱難困苦中,也不會有什麼憂慮,而當宴飲遊樂時卻要警惕,以免無意中誤入墮落之途。即使遇到有權有勢的人,也不畏懼,可以保持冷靜獨立的心智;而當遇到孤苦無依的老人和小孩時,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以博得大眾的擁戴。始終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特立獨行的處世風格,超越一切世俗的羈絆,果敢走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這樣的人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對他們而言,人生就是如此,有得到就一定有失去,這種心態,讓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順。
有這樣一個故事,告訴我們放下的重要性。
兩個和尚趕路,遇到一個美女被河水所阻,其中一個和尚就背她過了河。他們又繼續趕路,走了好久,另一個和尚指責他的同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麼能背她呢?那個曾經“美女在背”的和尚歎息道: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她?
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拿起和放下。應該拿得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拿,不該拿的則當毅然放下。拿起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下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這樣的永恒的課題。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錢財確實給人帶來了不少快樂,也給人帶來不少煩惱。對於有些人來說,把錢財看得太重,自己無錢時眼紅別人,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得到錢財,自己有錢時又非常吝嗇,親兄弟之間甚至對父母也是分厘必爭,對這些人來說,錢財不僅是煩惱,而且能使其喪失生命中原本擁有的許多東西,當然不會給他們帶來快樂。該放下時放下,這也是為人處世的必修課。
在遠離都市喧囂的僻靜處有一條老街。街上有一家修鞋鋪,住著一位修鞋匠。與別的商店不同的是,這位老修鞋匠還保留著十分原始的經營方式。他從來不吆喝,晚上也不收攤,過著與世無爭的悠閑生活。他的旁邊放著一個修鞋機和一個紫砂壺。他認為自己已經老了,掙的錢夠自己喝茶就可以了,十分滿足於當下的生活狀態。
有一天,一位古董商從他身旁經過,不經意間看到了老鞋匠身邊的紫砂壺,看那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頗有清代“捏泥成金”美名的戴振公的風格。據說這種壺全世界隻有三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一件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裏。於是,商人走過去,拿起那把壺仔細地端詳起來。他發現在這把紫砂壺的壺嘴外有一記印章,還真是戴振公的!能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巷子裏找到如此珍貴的古董,商人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