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智慧,最輕便的行囊 爭奪天才(1 / 1)

第一輯智慧,最輕便的行囊 爭奪天才

他喜歡作畫,是個天才畫家,可是沒有人能讀懂他的畫作,更無人賞識。他隻有把畫放在兄弟的小畫廊裏寄售,但世俗的人對他的那些畫作根本就不屑一顧。

他生前隻售出過一幅畫,那是他的兄弟和朋友為了幫助他,出資購買的,那幅畫叫《紅色的葡萄園》。

他最大的願望是能開一個畫展,展出自己的作品,可是這一願望根本就無法實現。

窮困潦倒的畫家隻能購買賤價的黑麵包與劣質煙草,即使如此,貧困的他也無法得到滿足。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畫家,生前寂寂無名,死後卻成為一顆耀眼的星辰。

為此,他的出生地荷蘭和安息地法國都竟相爭奪他是自己的國民。

他是誰?他就是著名的畫家凡高。

他生前一直挾著七弦琴在古希臘的集鎮裏賣唱乞討,這位因饑餓而沿街乞討的乞丐,最終用自己的靈魂喂養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不朽的史詩,價值連城,名垂千古。

他生前,無人過問,死後名聲響徹世界。

因為他生前曾在希臘的七座城市裏乞討,所以這七座城市都爭搶他是自己家鄉的人。七座城市各不相讓,他是天才,回到故鄉是我們的榮耀,絕不能讓別的城市跟著沾光。

他是誰?他是希臘的盲詩人荷馬。

她在中學畢業後,去了父親所在的一家小城報社打工。被分在一位記者手下學習,這位記者經常忿忿不平,她連語法都不懂,病句長滿了一篇短短的文章,要不是她父親做主編,真是驅趕她早點走的心都有。

後來,小城報社瓦解。她自然漂走。淮陰、蘇州、南京、北京,她在不斷地漂流中生活,寫作。

沒有工資,沒有津貼,唯一的收入就是自己的稿費。

她不停地寫呀寫,在寫中找到快樂,在寫中找到光明。她發現隻有寫作,才是自己最理想的工作。

忽然有一天,她寫的作品接連獲獎。2003年獲《人民文學》獎。2004年獲《中國作家》大紅鷹文學獎。2004年獲魯迅文學獎。

她後來簽約於廣東作協。這個小城的文化官員、作家們就以她為榮耀,她是我們這裏的作家,她是我們小城的作家。可我從未在她的簡介中讀到隻言片語關於她曾經生活過的這個小城的名字。

她是誰?她就是魏微。

活著,寂寂無名,為生存的困窘不惜作賤自己的肉體,吃賤價的食物,抽劣質的煙草。在時,無人理睬,甚至有過故意的刁難,隻能獨自享受苦難。可是,當成名的光環閃耀時,就想方設法要與自己拉扯上關係。用赤裸裸的掠奪與爭搶,在別人創造的果實裏分享一點榮耀。

他(她)在時,我們可曾給過他(她)一點什麼?倘若沒有,有何理由去爭搶?生拉硬扯的把光環戴在自己的頭上,不管它是否合適,要的僅僅是那份虛榮、耀眼的光彩。人世間多的是這樣的強取豪奪,少有能忍受漫長的等待親自培育屬於自己的天才。古今中外皆然,這究竟是人類本性的貪婪,還是人類無法擺脫的醜陋?

因為害怕危險,隻能在岸邊做一名觀望者,不會得到弄潮兒搏風擊浪的勇氣與智慧;因為害怕勞累,隻想做一位看守園林者,不會收獲到枝頭那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