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態度 馬丁·索瑞爾
杜絕沾沾自喜的情緒。
談起自己的成功,索瑞爾提到了毅力、交流和運氣等重要因素。他說:“要成功,就必須知道如何應對困難。當時機來臨時,賺錢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20世紀90年代,一點小動作就可能賺到錢。如今卻不是這樣。有人想要創業,有人想要發展,但要同時做到兩樣一點也不容易,而這正是我要做的。”
事實就是如此。1985年,馬丁·索瑞爾收購了電線與塑料產品公司(Wire and Plastic Products,簡稱WPP)。這是英國一家購物車製造公司,索瑞爾計劃借此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銷售服務公司。1987年,WPP以56600萬英鎊的價格收購了智威湯遜集團,從而走進了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1989年,WPP以86400萬英鎊的價格收購了奧美廣告集團,使其在納斯達克證券的排名不斷上升。
如今,WPP是世界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之一,擁有超過13萬名員工,2000家事務所,遍布世界106個國家,年收入超過60億英鎊。“運氣很重要,但你更要為自己創造運氣,”索瑞爾說,“如果你不堅持,運氣不會眷顧你。你要具備敏銳的觸覺和謙虛的品質,並要時時警惕沾沾自喜的情緒。”
索瑞爾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猶太商人,從事電子產品生意。正因為如此,索瑞爾從小就耳濡目染。“對於辛苦的工作,我早已習以為常。”他說,“父親沒日沒夜地工作,就連星期天也在開銷售會議。”
索瑞爾說,還有一個人影響了他的一生,那就是父親的朋友、索恩電子企業(Thorn Electrical,後更名為索恩“百代”)的創始人朱爾斯·索恩爵士。他鼓勵索瑞爾到哈佛大學商學院求學。
從劍橋大學經濟係畢業後,索瑞爾真的這樣做了。他說:“在哈佛的兩年讓我有機會走出國門,接觸到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那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兩年。我們做了很多實踐工作,每天都會研究三個經濟案例。然而不幸的是,走出哈佛時大家都認為自己能夠操控世界。我們都太自負了。”
索瑞爾告誡大家,如果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他說:“如果招聘,我會選擇那些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並與之共事,因為他們具備很多產業和商業方麵的知識。”
身為英國人,索瑞爾對美國的熱愛之情卻從來不曾減退。他說:“我熱愛這個國家。由於哈佛的關係,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並在那裏有了自己的家。20世紀80年代,有人對美國不屑一顧,但如今,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擁有巨大的商機,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前途無限。”
憑借獨特的、全球性的戰略眼光,索瑞爾密切關注時局、機遇以及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潛力。當一些人關注中國,而另一些人關注巴西時,索瑞爾的一句話就能涵蓋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和俄羅斯。
索瑞爾坦承道,他的成功得益於自由的貿易環境,因此他非常擔心貿易保護主義蔓延。他說:“我們的市場遍布世界各地,但受貿易保護主義威脅最嚴重的地區是西歐。在西歐,各國之間需要更加和諧的合作方式,而不能英國這樣做,法國那樣做,德國又有不同的政策。與此同時,印度和中國卻正在走向複興。”
索瑞爾是個中國迷。“我在中國沒有令人不愉快的經曆,”他說,“中國人民是熱情好客的,我喜歡和他們做生意。”
展望未來,索瑞爾認為前途是光明的。“以巴基斯坦為例,雖然存在問題,但經濟依然欣欣向榮,越南、印度尼西亞也是如此。11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正迅速增長,這足以引起整個世界的關注。”談到亞洲、東歐、南美和非洲存在的巨大商機時,索瑞爾興奮不已。
對於自己的生意,索瑞爾認為,清晰的目標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斷前進的動力。但他相信,內外的交流也至關重要。“任何交流都不會徒勞無功,”他補充說,“在大公司,由於存在很多障礙,交流尤其困難,公司的上層能很快知道好消息,壞消息則不是如此。”
索瑞爾還說,要給自己找個參謀。他認為,這個參謀和自己的業務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唯一的要求是可以和他開誠布公地進行溝通。“我的父親於1989年去世了,”他說,“在此之前,無論再忙,我都會和他聊聊,每天四五次。他機智、博學,讓我獲益匪淺。”
馬丁·索瑞爾用對工作的熱忱總結了自己的談話:“利物浦足球俱樂部的前教練比爾·香克利曾說過,足球重於生死,WPP在我心中擁有同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