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話說我國遠古時期,北方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叫匈奴,相傳是夏後氏之苗裔,祖先叫淳維。這個民族曾叫過許多名稱,如山戎、獫狁、葷粥等。它以遊牧為業,逐水草遷徙,不耕田,不建城,但是卻建有自己的國家,稱它是馬背上的國家,那是再準確不過的了。匈奴的疆土從西周以後不斷擴張,在西漢初年冒頓(讀音如“莫讀”)單於(“單”讀音如“蟬”)時代,匈奴達到了鼎盛時期,東至遼東,西至鹽湖(今日的羅布泊),北至瀚海(今日的貝加爾湖),南臨長城,可稱得上是疆域萬裏。匈奴民風強悍,一個匈奴人,幼年時代騎羊,用小弓射小鳥田鼠,長大了騎馬,射狼射鹿。遊牧民族飲食穿衣與漢人大不相同,吃的是牛肉羊肉馬肉,喝的是牛奶羊奶馬奶,用漢朝人的話說,就叫作饑啖膻腥,渴飲酪漿。身上穿的是獸皮,床上鋪蓋的是旃裘。匈奴人不尊老,而貴壯健,有好吃好喝的,要先盡著年輕人,等他們吃足吃夠,才輪得上老年人,這是因為,年輕人才是部落安全的保障,部落之間發生紛爭,沒有年輕人用生命去拚爭,整個部落的男女老少都會淪為別的部落的奴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匈奴人很看重自己部落的強盛,一個匈奴人的父親死了,當兒子的可以娶年輕的後母為妻,一個匈奴人的兄弟死了,他也可以娶自己的嫂嫂、弟媳為妻,這是因為有生育能力的女人流失到別的部落就會造成本部落人口的衰敗,說到底,還是為了部落的安全和發展。
匈奴自西周後期就漸漸地強盛起來。那時,匈奴被稱作犬戎。周幽王寵愛褒姒,與申侯有隙,申侯就與犬戎勾結,引犬戎入侵,將幽王圍在驪山,殺了幽王。繼位的周平王被迫東遷,中國曆史進入東周。這是匈奴人第一次在中國曆史上寫下沉重的一筆。自那以後,中國曆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燕、趙、中山、代、秦、韓,凡是北方諸侯國,沒有一個不被匈奴侵擾的。管仲輔佐齊桓公當了中原霸主,就以抵抗犬戎為號召,聯合各諸侯國共同防禦,阻止了犬戎南下的勢頭。孔夫子讚道:“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乎?”由此可見犬戎入侵的嚴重程度。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為了對匈奴作戰,不惜得罪國內強大的貴族勢力,毅然改華夏的寬袖長褂為短袖短褲,以利騎馬射箭,被史書上譽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了防備匈奴的入侵,北方各諸侯國不惜勞民傷財,紛紛修築長城,各國長城加起來,竟有萬裏之長。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派公子扶蘇與將軍蒙恬領兵三十萬將過去各國修的長城連接起來,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綿延萬裏,並在河套南築建朔方城,也是為了防禦匈奴。陳勝吳廣起義,終極原因固然是暴秦對人民的壓迫太重而激起大眾的反抗,但大澤鄉起義的因由也是因為戍卒被派往漁陽防備匈奴,遇雨誤期當斬,遂揭竿而起,卒亡暴秦。
漢朝從西漢初到東漢末,對匈奴的戰爭貫穿始終。武帝抗匈,進行了十餘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有三次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三次大規模戰役都是衛青與霍去病指揮的。一次叫河南之戰(不是在如今中原的河南省,而是河套南,今日的陝西省北部和內蒙古河套一帶),一次叫河西之戰(在如今的甘肅河西走廊),一次叫漠北之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基本上解決了匈奴對漢朝的致命威脅。但是三次戰役之後,還發生了漢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數萬軍隊兵敗投降匈奴的事情。漢武帝之後,匈奴依然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元帝年間演出過昭君出塞和親的曆史活劇,昭君出塞和親後,漢與匈奴五六十年沒有大的戰爭,被譽為民族和睦的佳話。東漢末年匈奴乘中原大亂頻頻入侵,女詩人蔡文姬就是被匈奴人俘到匈奴嫁給左賢王為妻的,漢獻帝年間,曹操當魏王,與匈奴和解,派人用金璧將她贖回。蔡文姬寫出“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的《悲憤詩》,正是匈奴入侵給中原百姓造成巨大慘痛的真實寫照。西晉八王之亂後,匈奴人劉淵謊稱自己是劉禪(就是三國蜀國劉備之子,人稱扶不起的劉阿鬥)的後代,建立了一個叫“漢”的政權,率軍南下滅了晉,中國北方進入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麵。說到此,小子不禁歎道:匈奴對中國曆史的影響可謂大矣!
匈奴的首領叫大單於,單於的夫人叫閼氏(讀音如煙支)。在大單於之下置左右賢王,左右穀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人以部落為群體,打起仗來,整個部落出動,男子在前方打仗,部落在附近供應前線,一旦得手,部落男女老少都來打掃戰場,搬運物資;一旦失利,則聞風而散,瞬間跑得無影無蹤。與匈奴作戰,是一件令華夏君王、將軍十分頭疼的事情。北部邊界有萬裏之廣,匈奴從哪裏入侵,事先無法知曉,等到邊境上烽火台點起狼煙,朝廷把援軍派來,城池已被攻破,匈奴人早已奏凱而歸了。漢朝初立時,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到平城與匈奴決戰,不想被冒頓單於四十萬大軍困於白登七日七夜,幾乎餓死。虧得陳平出了一個妙招,派人秘密向冒頓的閼氏獻上禮物,並施以離間計,說漢朝就要向冒頓單於進美女若幹,美女正在路上,冒頓之所以不退兵就是等漢朝美女的到來,而一旦漢朝的美女到了冒頓帳下,閼氏就……下麵的話就需要閼氏自己領會了。這一招果然奏效,閼氏不敢掉以輕心,竭力勸冒頓放劉邦一馬,這才解了白登之圍。陳平為漢高祖出了一輩子奇計,被稱為漢高祖的智囊,此計雖然很靈,但卻過於卑劣,不足與外人道,司馬遷、班固都不好意思寫入正史,隻好說,以其計過秘,世人莫之曉也。劉邦自平城吃了虧,到死再不敢對匈奴言戰。這位寫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漢高祖,對於匈奴也是無可奈何!等而下之的其他人,對匈奴更是談虎色變,噤若寒蟬。
既然鬥不過匈奴,就得認輸服軟,於是就有個叫劉敬的大臣提出和親之策。所謂和親,就是漢朝把皇帝或親王的女兒嫁到匈奴去做閼氏,生下來兒子自然就是漢朝皇帝的外孫,有朝一日繼了位當上匈奴的單於,匈奴與漢的關係就成了甥舅關係,哪裏還會有外孫打外公、外甥打阿舅的事呢?這是劉敬的如意算盤。其實,這個算盤是打錯了。看官試想,那匈奴把入侵漢朝當作生財之道,怎會因為這麼個甥舅關係就斷了財源,不好意思打外公和阿舅呢?所以,匈奴一邊娶漢朝的公主翁主,一邊還是侵擾不斷,用民間俗語說,叫做“外甥打燈籠——照舊(舅)!”一到秋高氣爽,戰馬吃得膘肥體壯,匈奴大單於就率軍南下進攻,搶來豐盛的物資準備過冬,此時,縱有萬裏長城,也擋不住匈奴的鐵騎,北方各郡縣的人民,就隻有攜兒帶女背井離鄉逃難的份了,逃得慢的,不是被匈奴人殺掉,就是淪為匈奴人的奴隸。小子有詩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