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洋藥(2 / 2)

朱老爺便帶尉禮賢到患者家中送藥。有朱老爺帶來,患病鄉民也不疑惑,便服下那白色粉末。不幾日,凡服藥者紛紛痊愈。鄉民自是對尉神甫感激涕零,拜服在其麵前。尉禮賢自然不會放過這機會,趁機大肆宣揚此乃上帝的恩德,你們若要得救就要皈依在上帝的麵前。此後鄉民入教者甚多。

上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在科學不甚昌明的地區傳教,給人治病是一捷徑手段。解脫了病痛的愚民自然是相信傳教者所說的是由於上帝的恩賜,輕易的就入教了。

這一日,在八盱渡口洋輪上做事的吳家老三帶回一個驚人的消息:“湖北武昌的新軍造反,各地紛紛響應,當今的宣統帝退位了。”

轉眼間,朝廷沒了。朱老爺默默坐在太師椅上,想不到自己垂暮之年恰逢改朝換代。他不禁為子孫們憂慮。正愁思間,尉禮賢不聲不響的度了進來。朱老爺一見尉神甫,立即氣往上衝:“都是你們洋人幹的好事,我們好好的天朝大國被你等一攪,朝綱廢弛,民怨積發,才到了今天這種地步。”尉禮賢等到朱老爺發完火才不緊不慢的說:“自古以來每朝每代都有一定氣數,你們中國人不是最講這個嗎?大清帝國延續到今日,也是氣數已盡。算來大清統治中華已有三百年曆史,在中國曆史上也算是較長的了。”聽得此言,朱老爺長歎了一口氣。尉禮賢繼續說:“國家是抽象的,真實存在的是山脈、河流、土地和人民。不管改朝換代,爾等小民都要生活下去,朱老爺怎麼為子孫後代想想出路呢?”

此話正中朱老爺下懷,便問有何高見。尉禮賢單刀直入:“令孫聰明伶俐,讓他到上海洋學堂讀書,日後學習西醫,懸壺濟世豈不甚好。有我推薦,學費、膳宿費是全免的”。朱老爺聽得此言躊躇起來,把孫兒交給洋人實在不情願。但如能學得尉神甫的醫術,將來行醫救人也是極好的功德之舉。科舉已廢,朝廷即無。本想讓其赭博取功名早已無望,讀書人落迫了,行醫是上上之選,俗話說一流秀才二流醫,做醫生是僅次於做官的榮耀職業。西洋醫術有過人之處學來也未嚐不可。況且二子也在上海,叔侄間也好有個照應。反複斟酌之後便答應了尉神甫的建議。

其實尉禮賢並非是真要送其赭去學醫,他真實的意圖是想讓其赭進教會學校,將來可以培養其赭當神甫,接續這一地區的傳教事業。

其後就在家盤桓了十餘日,這天尉神甫派人送信來說學校已安排好,最近幾天可以把其赭送上海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