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英語競賽(1 / 2)

原來的初一升初二後,我沒有跟班上,而是留下繼續教初一,負責初一班的除數學以外的所有課程,還兼班主任。

牛角岔學校第一次有了七個年級,小學五個年級,初中兩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興許是育齡人越來越多的緣故,低年級學生人數較多,小學一年級的那個班有五十多人;高年級的人數較少,初一那個班隻有二十七個人。

學校沒有人願意,或者,沒有人能夠教英語,所以,我還兼初二的英語,但兩個班的教學效果卻大相徑庭。初二班是洪老師當班主任,我剛來學校就是教這個班學生的數學,認識得最早,其中六名學生是牛角岔八隊的子弟。洪老師當班主任,管理得挺嚴,上課紀律不錯。

我上英語課,其實很簡單,第一步學生詞,第二步講課文兼有限的語法,第三步帶讀,最後布置作業。學生們上課顯得很認真,瞪著眼睛聽我講,大聲地跟我讀,但就是作業完成得不怎麼樣。學年差不多結束,我驚異地發現,一句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英語句子,We study English hard for the revolution,大多數學生既不會讀,也不會寫。

當時的英語課最為奇特,沒有師資條件的可以不開。有些學校根本不開英語;有些即便開,也是簡單重複,像湖南人民廣播電台的業餘英語講座一樣,第一年上完初級班第一冊,第二年接著又上初級班第一冊;還有的上課的進度較慢,應該一個學期上完的課,拖到一年,甚至兩年。恢複高考之後,除了考英語專業的之外,好幾年的英語考試成績都不計入總分成績之內,可能就是考慮到了這種情況。

初一班的英語課與初二班的英語課,教學方法基本一致。我除了那幾板斧,別的花樣也不會。如果說有差別的話,那就是我當初一班的班主任,還兼著這個班的其他課。在當時不重視外語,“我是中國人,不學外國文,英雄交白卷,好漢打零分”的條件下,這個差別就重要了。

我當班主任,學生對班主任兼的課一般比較重視,我的教學要求容易得到貫徹。比如我要求學生記住新學的生詞,過兩天檢查,大家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務。難怪,許多重要工作需要“一把手”掛帥,道理恐怕就在這裏。

牛角岔學校地處偏僻,我也不關心其他學校的教學情況,其他學校開沒開英語,開到一個什麼程度,我當時並不知道。初一班第二學期開學時,轉來一位家住三聯湖姓的學生。按教學大綱,她應該學完初中英語第一冊,但她連二十六個字母都不會。這我才知道,有些學校壓根兒不開英語。

我是按照教學大綱教學的,也隻能按教學大綱教學,另外沒有什麼依據啊。一本英語教材隻有十幾課,每節課四十五分鍾時間,當英語教師的總要在這四十五分鍾時間內教幾個生詞,學一段課文,說點語法,搞點複習什麼的,否則,一節課時間怎麼打發?

學年快要結束時,我參加公社學校組織的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下課時,公社學校的王校長與黎老師談論初二年級組織一次英語競賽。末了,王校長鄭重其事地對黎老師說:“你的學生就是考到了前麵,如果不及格,我就不給獎給你。”言外之意:黎老師是金南公社近二十所學校中唯一的科班出身外語教師,教學水平最高。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英語競賽,前麵的名次肯定非黎老師的學生莫屬。既然沒有懸念,學校就要給黎老師增加難度,僅僅名列前茅不行,還必須及格。鑒於當時英語水平總體偏低,盡管英語試題難度不大,但學生考試一般難以及格。

他們在教室的後門口聊天,我的座位靠近後門口,不管我願不願意,其談話內容都要送進我的耳朵。從他們的談話內容得知,黎老師初二年級的教學進度也隻是剛剛教完初中英語第二冊,按教學大綱他們應該學完了第四冊,而我教的初一也是剛剛學完第二冊。